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辽宁制造业发展窘境破局探究

2018-01-28 09:46
中国市场 2018年5期
关键词:辽宁制造业人才

古 华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1 辽宁制造业发展路径

辽宁制造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依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本地资源及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和军事等因素,辽宁的制造业成为与上海、武汉等知名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形成规模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在1978年辽宁的GDP总量是广东的两倍。最典型的是,在1988年,四个全国排名前十的地区来自辽宁沈阳、辽宁鞍山,辽宁大连及大庆油田,占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利税大量输出,致使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错过了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领域升级的黄金机会。以鞍山钢铁为例,鞍钢年度利润和税收上缴曾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5倍,但它只是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排名第七的企业。东北地区,包括辽宁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成本承担者,到了2000年,广东的GDP已经是辽宁的两倍。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辽宁制造业发展滞后是辽宁融入全国经济发展,输出过量同时失去获得改革开放红利的后果。辽宁停滞不前也就是倒退。从2014年至今,各种经济数据显示,辽宁经济遭遇了断崖式下跌。单单依靠政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2 辽宁制造业发展窘境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辽宁制造业已形成了一种对原有路径的依赖,依旧像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搞计划经济一样。政府不断呼吁转型升级,但由于政策红利缺失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层对改革似乎还是不那么积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辽宁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中一方面在于国有企业占比多,其中约束与激励体质不健全,没有产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产、学、研分离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政府把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高效或科研机构,也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及大量科技成果没有对接企业而积压。

2.2 设备的消化和吸收引进的技术与再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发展的不匹配,导致辽宁制造业技术的引进仍没有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是因为,首先,经营者多考虑进口而不是国内制造的商品,只考虑其先进性;其次,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的不重视,导致制造企业的水平仍处于低层次的模仿中;再次,辽宁许多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较弱,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资金及原创产品技术;最后,企业因缺乏创新而受挫,同时导致其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

2.3 管理体制滞后

辽宁很多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辽宁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跟不上网络经济、数据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而企业自身由于劳动力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水平,无法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运作的理想配套条件,使得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水平不能提高,销售服务等不协调。

2.4 产业科技人才聚集能力不足

辽宁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6.5%左右,虽然近年来各个企业吸纳了一些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但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超过总人数的8%。 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不足,缺乏技术顶尖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南部省份相比,辽宁省在区域环境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因此人才聚集力度有限,高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5 忽视中国创造,忽视供应链系统管理,埋头中国制造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我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导致辽宁省制造业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生产成本优势所创造价值已经越来越低,缺乏核心技术,比如产品创新、高效生产,高效的物流,方便存储、销售渠道控制和全面的客户信息管理和其他高价值的链接。这些缺点越来越明显。显然,如果不能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不能整合整个生产体系,不能持续升级生产体系,不断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就不能应对全球竞争日益严峻的挑战。

3 供给侧改革辽宁制造业发展对策

辽宁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一定要改变过去这种依靠资源等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价值,增强制造业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波动的实力。

3.1 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采用校企联合方式搞科技创新,由企业提供资金及场地,由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联合创新创造,采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形成本土本企业的工业4.0。

3.2 强化企业柔性化生产能力

在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谁抓住了市场的先机谁就会获利,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企业也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便生产什么,或采用定制化形式组织企业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柔性化生产能力,高质高效完成产品生产。

3.3 采用C2B的商业模式

在信息不对称时代,企业按需定产没有库存是可望不可即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强烈,以消费为中心的C2B模式早已到来,并逐渐取代了C2B模式,通过C2B模式的预售可以聚集大量订单,有大规模订单便可大规模定制生产,让成本趋于合理。

3.4 强化科学管理

强化科学管理,放弃计划经济不良管理思维不方式,建立健全能者上,不能者下的管理层人员任用机制,不要把企业变成自己安排亲朋好友的主场、养老的基地。建立任人唯贤的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团队,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3.5 制定产业科技人才招揽政策,聚集科技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比照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南方省份科技人才招揽政策,在科技研发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提供优势待遇,并与本地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创新科技成果,逐步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3.6 强化分享政策红利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辽宁等东三省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红利。呼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东北重视,助推辽宁制造业发展。

申请制造业企业减免税款政策,辽宁国有制造业企业已经为数不多,而很多民营企业主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采用减免税款政策,进而将大量资金沉淀在民间给企业带来第一桶金。

制定开放政策,离开了开放政策,就不会有大批外企落地生根;没有了大批外企,管理与技术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以市场换技术,这是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东北也要采用开放政策获取技术提升。

制定人才吸引政策,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三省每年的净流出人口达200万。人才的外流使东北三省失去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人才外流是东北的重大损失。辽宁一定要制定人才吸引政策避免人口与人才的流失,并吸引外来人才加入。

3.7 解决中小制造业企业资金瓶颈

由于制造业企业投资特征为期限长、回报期长等特征,鼓励域内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售后回租等形式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辽宁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改变其“大规模+大众营销+大品牌+大零售”基本形态,借助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倒逼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职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并深入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微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微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让辽宁装备制造业有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走出辽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EB/OL].(2012-05-07).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7/c4239855/content.html.

[2]刑少文.新一轮国企改革:守旧与冒险[J].南风窗,2014(22).

[3]王子龙.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年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陈和午.大型国企改革破局[J].南风窗,2016(22).

猜你喜欢
辽宁制造业人才
人才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辽宁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