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研究员 周少鹏
11月14日笔者参加了中信证券组织的比亚迪和北汽蓝谷调研,比亚迪公共关系部的吴经理以及北汽蓝谷董秘胡革伟出席会议与投资者交流。整体看,比亚迪产能瓶颈缓解后,短线基本面有修复预期,而北汽蓝谷高性能的新车型即将推出,未来成长值得期待。
1)从新车型角度看,唐、秦、元均由奥迪前设计师设计。目前已上市新车型包括唐EV、秦PRO、元EV,明年二季度大概率会推出宋二代,每个新车型都会推出燃油版,但未来会逐渐淡化燃油车概念。
订单方面,秦PRO9月上市,单月销量约一千两左右,但新车一般会有三个月磨合期,传统的秦EV每个月销量在3000辆左右,对秦PRO未来的销售比较乐观;唐EV目前订单4万辆左右,元EV截止上个月末是3万多辆的订单。
值得留意的是,全新一代唐EV的技术指标全行业独领风骚,百公里加速可以做到4.5秒以下,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而且价格在22-23万元之间,性价比很高。
目前公司整车产能约为70-80万辆,但比较弹性,不会因为车型不同而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比如深圳产线只有一条,但可以生产三种车型,而且产能利用率和成本本身也不是线性的。
10月份销售数据环比有点降,但唐和元新车型订单还没有放量,此外,前三季度销量已经跟去年一样了,青海电池6月份投产,仍需要爬坡,因此这里面有电池产能限制。公司预计今年电动车销售21-23万辆。明年至少会在36万级别,但随着秦、宋、唐EV放量,预计可以做到40万辆左右。
2)电池业务方面,该业务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公司之前销量受阻,主要是电池产能原因,另外,公司计划分拆电池业务上市。根据调研的情况看,2017年电池产能是16GWH,其中6GWh是三元,10GWh是磷酸铁锂,到2019年是40GWh,新增24GWh全部为三元。能量密度方面,磷酸铁锂是140Wh/KG,三元电池是170WH/KG。目前电池对外销售,客户主要有长安和东风。
而在电池原材料方面,负极现在完全对外采购,正极可以做一半左右,这一半中磷酸铁锂会更多一点。电解液大部分能做,隔膜大部分自己供应。
比亚迪本身作为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电池技术又涉及电动车的核心秘密,对外销售如何确保其他整车厂的整车技术不被公司窃取,未来是否有转让控股权的意向?针对上述问题,吴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比亚迪只需要销售电芯就好,只要不做成PACK,就不会涉及到其它整车企业新车型的技术参数。比亚迪电池业务未来也不会因为规避竞争问题而出现控股权转让,毕竟这是公司最核心的东西。目前分拆上市还在推进中,未来可能选择在海外上市。
有机构提到新推出的元EV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公司如何解决?其表示,目前元EV的能量密度为140WH/KG,但明年会提升至160-180WH/KG,另外,也可以通过减重来提升,如秦比宋的总量就下降了200公斤。
关于如何应对宁德的挑战的问题?公司表示,一是目前电动车市场还很小,占比3%左右,未来成长空间很大,二是公司产能和订单都还没有完全释放,未来会逐渐变好。
3)从财务的角度看,2017年公司整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是30%,其中大巴车毛利率要高于30%的,但今年随补贴下降,预计大巴车毛利率会下降7到8个百分点。大巴车已经是存量市场,原来每年销售量是10-12万辆,今年预计是8-9万辆。
应收账款中有200多亿是政府补贴,但三季度现金流改善,未来如果产能扩充,公司在融资方面会考虑ABS去融资。此外,2018年如果没有补贴公司可能就没有利润,但不代表未来公司盈利能力没了,一方面,成本每年下降5-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明年起新能源车积分政策实施,每个车就有3-5个积分。按推算,2020年毛利率可维持在20%附近。
公司董秘大部分时间在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提问环节时间较短。主要内容罗列如下:
1)公司刚刚上市,溢价其实很低,A轮融资是两块多,融了30个亿,二轮原来计划融40个亿,价格5块钱,但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最终以5.3的价格融了111个亿,上市后也没有太多溢价。
2)公司对股东的挑选分四类,一类是供应链上的股东,如原材料。第二类是销售链上的股东,如庞大集团,第三类是技术类的,如戴姆勒,第四才是资本市场投资人。
3)公司过去几年是研发、生产和销售三条线同时布局,方向是对的。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销售体系,覆盖全国87%的领域,今年预计销售12万辆左右。
4)公司判断新能源汽车会在2021年和2022年有井喷式的增长,需要有新车型布局。公司2019年和2020年会多款上市新车型,以前做电动车的技术是北汽集团提供帮着做,新车型则是自己的技术。
5)新车型销售价格在20-30万元之间,续航里程高达550公里,能量密度比高,而且采用新材料,重量也会下来了。
6)三电是过去9年的核心技术,戴姆勒入股公司就是看中公司的发展和技术实力。戴姆勒的制造技术很厉害,公司希望能用三电技术互换,实现优势互补。
7)现在乘车产能约为20万辆,这几年扩产动机不大。
8)目前公司EC、EX和EU三大系列车型中,每家电池供应商都不同。比如说EC是国轩高科供货比较多,EU是宁德时代供货比较多,EX是孚能科技供货比较多,其中宁德时代的产品有些供不应求。由于每款车型都是定制的,电池厂的电池不是说他们那边没问题就可以直接装到车上,到了北汽这边还要进行半年的验证,所以往往电池厂出货后公司还会淘汰一部分电池。但一旦量产就不会改变。
9)公司是市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破局者,率先实现产品经营向产品+服务经营转型,目前公司已拥有全国最大且独立的新能源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87%的区域,在充电桩布局方面,对私充电桩有4.2万根,对公的有1.4万根,车企建桩中排名第一,拥有换电车5000台(主要是分时租赁方面),换电站100+座,位居行业首位。公司正在与交通管理部门协商,希望将分时租赁的换电模式(仅需三分钟便可对整车进行更换电池)运用到私人轿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