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213001)
姚 江 (常州大学 213001)
卢景同 (江苏理工学院 213001)
应用型大学应培养面向社会、企业需求,可从事一线生产任务的实践性人才。这就要求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科目时要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加强与当地支柱产业、新兴行业的配合,在课程体系内涵上进行提升。然而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还停留在对“工艺美术”概念的理解阶段,“画”性质的课程比重过高,诚如类似“画方案”、“画设计”、“画效果”等课程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而关于教授产品功能、材料属性、生产工艺、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课程明显不足。由于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可以方便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其中就牵扯到到技术、用材、加工、造型、营销、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考虑。由此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科包括设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很多方面。当多学科知识之间产生互相影响,产生化学反应时,方可发生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而目前产品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学科间交叉性不够,造成学生的知识面不够综合全面,设计思路无法充分拓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对前沿技术、应用接收过于迟缓;过分在意单一课程的作用,而对课程间的配合,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到位。同时现行的课程教授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上课基本处以“一言堂”的状态,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十分有限,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造成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设计程序、方法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些院校虽已意识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但是处于一种有意识而无方法,有动作而无目标,有方案而无标准的摸索阶段。
创新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设计的很多领域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设计由造物形态向思维设计形态的“本体”复归,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是适应这一“本体”复归的需要。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相较于研究型人才有着更强的把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实践能力,而相较于技能型人才则是拥有对知识结构的重塑再造,改进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产业与行业也在随之发生变革,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如今的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原有技术的掌握上,而是要以前沿技术为指导,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及时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新能力,使知识转换进度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
产品设计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以往的“造型”加“功能”的概念,如果还是遵照传统的培养方案,只从外观设计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性能实现能力等方面来设置课程,只会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在产品再设计和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同行。从如今国际上对产品设计所做的趋势分析来看,多学科交叉发展、相互融合已成为主要趋势,该专业的研究领域更多的侧重于实践领域、日常生活、造型美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发展,反映了人类从后工业时代对于以探究多元技术手段为导向的学科划分,到以反思人类生存意义相关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转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把创新课程作为重点来进行建设,这是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只有把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高度综合,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对话、交流与碰撞,并经过交叉、整合,最后升华,才能达到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产品设计专业创新类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建设创新类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是以丰富知识作为基础,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再加上不断的钻研方能产生创新的设计。如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趋紧密,新的发现往往是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尤其是产品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背景。产品设计的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生产、电气、结构等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面对经济、心理、伦理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因此只有知识量积蓄到一定程度, 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才能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
如今专业课程之间存在过于独立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对于产品设计专业创新类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体系为中心,模糊单个课程的概念,增加符合“创新”理念需求的新课程、新知识、新内容。不论是理工科、人文科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凡是符合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的就放进来,再进一步归纳整合,使之与课程体系相融合。为了更好的突出“体系”的概念,可以采用学群式的发展方向,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多关联的教学结构,进而形成“大学群”、“多学科”的教学结构。依据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的内容、方法、方式和定位上进行归类,形成学群制、学分制、课题制、分段制、工作室制等不同类别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从学会技能到学会运用、从学会模仿到学会选择、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创新,进而发挥课程改革的实际效益和以改革促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一课程训练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创新设计的过程为重点,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使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培养建设中。对教学过程更加重视,把基本理论与实践训练想融合,使用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课程结构,使教学效果更突出与整个教学体系的结合更紧密。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具有创新观念,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发现问题,养成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观念,并学会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去合理地解决问题。在创新类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课程,这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只有把此类课程内容做充实了才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由此及彼的能力,才能发现事物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要做好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关键是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1)思维的流畅性能力。创新思维要快,许多的想法稍瞬即逝,只有思维敏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好创意涌现出来;2)思维的变通性能力。创新的途径有很多,有时这种方法不是理想的方法,此种途径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然而换一种思路从其他方面甚至相反的途径入手反而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具备变通的能力;3)思维的缜密性能力。产品设计必须要严谨,一个很小的纰漏可能就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也可能使企业蒙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设计产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4)思维的独创性能力。独创性是创新的根本,设计方案越独特,创新的力度就越大,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分度就越大,进而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但是独特性并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在合理地基础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诚如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提出的教学理念:当代设计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设计教育和设计活动的灵魂,设计艺术教育离开了“创造”二字,将失去真正的意义[4]。应用型本科产品设计专业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研究,本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重视创新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从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科知识的扩展。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成果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各方面知识。总之创新类课程体系需要通过不同知识模块的系统整合建设,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随意而松散的情况,使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通过统一的课题增强不同课程知识的延续性,通过增加相关课程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