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537000)
近年来,伴随着非遗热、文化热的逐渐升温,地方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戏曲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及文化乡愁的主要载体,有着无可替代的地域风格和魅力价值。但普遍而言,传统戏曲在当下社会多数呈现“台上热闹,台下冷清”,“有人叫好,无人买单”的现象。一些地方戏为逃离发展困境,在各种外来艺术的影响下,融合民族、地域、时尚等多种元素以寻求成功突围。目前看来,整体的效应并不显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不可否认会引起受众的分化。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要理解地方戏及其当地价值与传承发展机制,应包括戏剧的本体研究和社会戏剧的研究,其传承机制应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文化需求机制。以往的研究多数只关注戏剧本身而忽略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科技革命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地方戏的价值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改变,其传承发展应该考虑到各种主体的文化需求,将理论与经验结合,充分考虑城乡差别、文化差别、主体需求差异等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当下地方戏的发展困境做出如下分析。
信息化时代,受众的集体审美情趣及习惯快速转变。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日渐萎缩与私人空间的高度自由与舒适,带来受众主体对其传播空间的选择变化。传统社会里,人们喜欢在街头巷口、社区戏台聚众听戏,现在则倾向于在家看电视或去影院看电影等私人化活动。社会转型快速的大背景下,快节奏、紧节拍的艺术表演形式更容易被人崇尚和喜爱,叙事缓慢的传统戏曲很难在短期内征服观众。在很多人看来,其悠远舒缓的韵味与人们紧张匆忙的日常生活节奏格格不入。
另外,传统节日、时令节气与庙会集会等活动的仪式热情逐渐衰退,戏曲的演出土壤减少。农业社会中,自古看重时令节气的生产意义和节日的喜庆气氛,经常会请戏酬神和自娱。人们的参与度高,地方戏的演出市场相对繁荣。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邀人k歌、组团出游或者好友聚餐、购物逛街等集放松、娱乐、交流于一体的相对小众化和私人化的方式。因此,在大众传播网络中,地方戏的传播途径应该多元化,应对不同审美趣味的消费群体也应该有多样化的戏曲产品。
地方传统戏剧的衰落,存在思想内容单一、戏剧情节模式化、演出方式固化等多种因素外,还有演出时的粗疏与仓促。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演出前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提供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其余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无法确保戏剧的剧本质量,甚至连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也受影响。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方夜谭,信口拈来,而一些丑角则是卖弄噱头,插科打诨,片面追求剧场的综艺效果。幕表制的盛行反映戏剧尤其是地方戏的文学性的薄弱与不足,地方戏的衰落与戏剧文学未能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地方戏的演出者大多是兼职的,一边演出一边务农或务工,演出训练的时间与精力相对不足,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演出的质量。
剧目老旧,剧情老套,这是地方戏不受欢迎的主要因素之一。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与时代的艺术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形式上的创新对于传统地方戏而言并非不重要。创新应该是在传统和现代中寻求平衡和突破。多数民间艺术家由于艺术创造力及自身视野的局限性,没有形成标志性的个人艺术风格,自身表演无法具备使观众能高度记忆的魅力,缺乏必要的明星效应,最终容易在受众中形成一种“差不多”的模糊印象。当下社会,娱乐方式繁多,注重符号与标签的价值意义,缺乏特色的产品往往轻易被市场淘汰。在保证唱腔、唱功的硬性基础上,对剧本、内容、思想、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满足大众想听、爱听的需求。
戏曲“口传身授”的传统模式,与当代新媒体传播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目前戏曲传承的主要推广方式与方法也收效甚微。戏曲频道推出的戏曲改良娱乐节目《叮咯咙咚呛》为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韩国娱乐文化的“完美邂逅”。该节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整体风格,抑或中心主题的呈现上,都不乏前瞻性和原创能力,将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打造成高人气的节目。天津台的《国色天香》,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相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许多地方戏为了拓展演出市场,利用网络优势,上传剧团的演出视频、主要剧本及邀演方式等。显而易见,这些初级粗放式、零散式的推广,并不具备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网页制作粗糙,新媒体关注度过低等,无法吸引更多的地方戏爱好者产生更浓厚的关注兴趣与研究动力。
另外,在演出模式方面,通常是与其它众多艺术形式进行杂烩性的演出,或者传统的个人零散演绎以及下乡表演模式,部分的是由不固定的政府机构给予资助进行不定期演出,或者与商业性质的曲艺社团形成短期的合作演出。商业性演出多,公益性演出及专业性演出少,未能形成稳定的集盈利、公益、专业于一体的演出模式。
将传统戏曲艺术引进学校,多展开地方戏经典作品的演出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现场美感体验与文化意识,或者开设地方戏课程,甚至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戏曲文化人才。政府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一定数量的地方戏文化公益演出场次,培育地方民众的戏曲热情。地方企业与其他团体组织给予适当赞助,形成给地方文化买单的意识,完成一定的地方文化事业建设任务。政府设立保护的宏观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承担一定的保护与推广责任。媒体的播出和宣扬力度可以适当增大,地方媒体可适当设立地方戏频道或节目进行推广。打造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演出与艺术推广等于一体的地方戏传承保护与发展模式。
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无疑不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欣赏者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艺术之光。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旨在让传统民间优秀文化得以延续。民间艺术的“活态性”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戏曲艺术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却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有力依托。
地方戏的发展需保留自己的特色,并吸收他文化的元素,既能顺应社会需求又不失去本身的魅力。地方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体现了地方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民间风情,在调节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营造地方的文化形象,为美丽中国提供亮丽的“文化乡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