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模式探析
——以安徽省文博会为例

2018-01-28 11:00何红艳朱林聪合肥工业大学工业文化传播研究中心230009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博会安徽省文化遗产

何红艳 朱林聪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230009)

一、安徽省文博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从2006年起,安徽省第一届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省会合肥举办,截止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文博会不仅在“工艺”、“转型”、“创意”等理念上不断突破,而且推动了安徽省徽文化的普及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组织550个重大文化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库,已建成和在建项目194个,完成投资408亿元。尤其在2013年,安徽省文博会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示在观众面前。分别是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吴山铁字、合肥市市级非遗项目有马派皮影和三河羽毛扇。除此之外鲁锦制造工艺表演、通草堆画表演、国家级风筝制作展演、曹氏香包等数十种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真实地呈现出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展示操作,为广大市民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

截至目前,共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其中,宣纸制造艺术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项,县(区)级名录1728项,内涵丰富,是安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江淮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名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安徽省文博会不仅要借这个平台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省、乃至全国享受安徽省非遗文化盛宴,推动整个民众文化素养和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

二、安徽省非遗保护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在通过文博会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中,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安徽省的非遗项目有哪些、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颁布非遗保护法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区别等问题知之甚少,概念模糊。尤其是在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中做过200份问卷调查,针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56%的大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但回答得不全面。还有44%的学生对非遗领域相关概念十分陌生。其中,理工科的学生更是对此类题目答非所问。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知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对于该领域的宣传还不到位。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徽州文化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涵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十个门类。在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们也许知道宣纸、歙砚、黄梅戏,却不知庐剧、铁画、巢湖民歌。即便知道他们的形象,却不知这些遗产的由来。文博会也不能将所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展现。与其他展区人们主动关注的状况相比,非遗展区的“被动关注”现象突出,远不及其他文化产品吸引力强大。人们在欣赏的时候,大多也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很少有人会思考或研究这些遗产背后的故事。

2.主题性、专业性不突出

文博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邀请了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但在主题性和专业性上不够深入,还没有能够系统地将非遗的内涵、类别、背景等体现出来。比如,一些非遗展区只是摆放了非遗的成品,有的展区只是传承人单独制作满足围观群众的好奇心,疏于和观众的交流,也无法形成很好的互动。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组织者在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之时,应该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重点,特别是应该向大众普及为何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有所建树,激发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而不是流于形式走马观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传承人,客体是创作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所使用的工具。我们不能跳出这一概念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刘魁立教授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下才能产生并且发展,不能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整体搬迁到博物馆里陈列起来。因此,在文博会展示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主体、以技术为向导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灵魂。

3.企业的参与度不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的智慧和思想,保护传承人的技艺不会消亡。但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年纪的增加,年轻人对非遗的传承缺乏兴趣,所以文化遗传的关键就是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增加企业投资、媒体宣传以保证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把某些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形式, 变成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 并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我国广西非遗产业化比较成功的是《印象·刘三姐》,2004年首演至今已接待国际国内游客达904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9亿元。安徽省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力图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但就安徽省来说,虽有像“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此类促进当地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发展的新尝试,但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力度后劲不足,虽然有所创新,但形式分散,重点不突出,宣传力度不足,非遗产业化效果不明显。用企业投资的方式扶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应该根据非遗的特点有目的、有方法地融入活动形式之中,既不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又不能过分迎合市场使非遗失去原有的味道。

三、安徽省文博会与非遗保护传播策略方案

安徽省文博会坚持的是“文化性、特色性、市场性”的原则,但是在文化传播力度、参与度、普及度上仍有待提高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一种良性的动态传播方式,需要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真正起到文化传播、传承的品牌效应。

1.有针对性地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鉴于安徽省各市、县和其他各类地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有千秋的特色,文博会主办方应该重点针对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城市形象进行宣传。例如,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传说”的历史典故,褒扬了清代康熙年间的桐城宰相张英不以高官自居,主动退让三尺为邻的谦让之德,成为激励后人正直、宽厚、与邻友好的有形教材。那么,在找准该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之后,可以以该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为重点,将其融入城市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化宣传。这样,人们对于这个地域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产品了解地更为清晰、透彻,尤其对宣传桐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到推动的作用。

文博会主办方在宣传非遗展区时,前期宣传中的财力投入必不可少,要改进宣传模式,如除了投放平面海报、招贴外,还可以使用影像宣传等动态的传播方式,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一块木头、一张纸或一个故事,就该让其文化产品融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中去理解和感受。

2.开拓主题性较强的研究交流活动

在对非遗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文博会要收集好新的研究成果,利用好省内外人力资源,开设研究平台,为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机会。例如,建立必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在相关学科的本专科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育。安徽省图书馆、科技馆举办专题论坛,邀请省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所建树的学者做专题讲座,加强对群众相关知识普及,同时,注重和普通百姓的交流,为普通百姓提供答疑解惑的机会。以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为例,为加大畲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宁国市让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在畲族小学的课程中增加了手工制作课,培养小学生对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兴趣。文博会除了以合肥为主会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外,可以适当扩展文博会开展的空间,在各地域的公共文化场所开设文博会的分会场,邀请感兴趣的观众参与,探讨挖掘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方式,共同为各地的文化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献计献策。

3.加强企业参与力度,走文博特色产业化道路

“文博会”组织方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为原则,加大企业参与文博会的力度,邀请当地或省内一些企业赞助参与,通过冠名、募捐等方式参与地方文化的推广传播。同时吸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建设,比如,通过建立博物馆、体验馆、培训班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广大百姓提供了解非遗的场所。这样,企业可以帮助省内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盈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例如“文王贡酒”以其质量优秀、市场认可度高成为家喻户晓的酒类品牌,在企业赞助和开展的的商业、公益活动中即增加了品牌的美誉度,也将品牌文化和企业发展有效结合的典范。

文博会在举办的过程中,可以走一条企业参与文化传播和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在非遗展馆内,通过加大展区建设的投资扩大展区的规模和设置水平,提升该展区的吸引力,并通过更为互动的方式现场推动非遗商品的交易,提升人们参与和购买的热情。值得提醒的是,在企业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度的把握,始终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为主体,维持健康的市场秩序。安徽省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各企业开拓文化市场提供了方便,也期待产业集群的发展。

4.建设非遗保护数字化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数字化的迅速崛起为特点,这为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途径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在本届文博会现场,有一些高端前沿的文化产品的体验区,展示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很多观众过目不忘。这与非遗展馆传统的表现方式形成对比。因此,主办方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的宝贵机遇,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改善传播效果。例如,和相关媒体协调好,在文博开始前,专门开通非遗展馆的数字化的媒体网站,配之以检索软件,为市民参与活动搭建平台。在文博非遗会场,除了现场的静态展示,还可以通过电子图像、视频播放、现场体验、影音教学等形式加强现场的互动传播。这样,可以有效将民间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现场参与的乐趣激发人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总之,在国家文化强国政策大力推进的今天,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博会是社会文化保护和传播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也是社会媒体共同打造的平台,无论是组织者、主办方、媒体,还是大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中都是主动参与者,共同努力配合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

[1]文博会.城市文化的助推器[N].江淮晨报,2010.9.

[2]王松华, 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2008.2.

[3]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2

[4]黄海波,詹向红.传播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媒介建构—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江淮论坛,2012.2.

猜你喜欢
文博会安徽省文化遗产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成交约2241亿元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