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基于物质技术条件下的摄影发展观

2018-01-28 11:00郭春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710043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摄影

郭春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710043)

摄影诞生于1839年,至今已经有170多年了,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摄影经历了从最初的准确记录到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摄影功能和观念的进步,其中相机、感光材料等物质技术的进步也是摄影发展的保证和推动力。

摄影的研发初期,都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记录影像的呢?比如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所得影像是记录在镀银的金属版上,非常精美。但是摄影主流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沿着金属版走下去,而是沿着玻璃版发展了,相较于金属版每次拍摄只能得到一张照片且不可复制,而且成本偏高,玻璃版形成的负像却是可以复制照片的,这更符合摄影的功能性,增强了其传播能力。

早期的摄影师是如何创作的呢?1855年,最早的战地摄影师罗杰·芬顿,他带着一个助手,驾着一架装有玻璃版的马车,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因为受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每次拍摄前要在全黑的环境下将感光乳剂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并装入相机。而且拍摄完成后要在乳剂未干前迅速进行显影定影。这个过程操作复杂、速度缓慢,因此三个月仅拍摄了360张底片。

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复杂缓慢的操作过程、不够敏感的感光材料和体量巨大且笨重的木质照相机决定了在这个时期的战地摄影只能去拍摄战争间隙的场景,并且只能摆拍而无法抓拍具有瞬间性和现场感的画面。因此罗杰·芬顿拍摄的场景都是战争的遗迹,而且为了表现英国面对战争的从容与轻松,军官们都是带着仆人,喝着红酒,而这些谨慎摆拍的军官集体照,也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

即使是在艺术摄影领域,著名的“艺术摄影之父”雷兰德的成名之作《人生的两种选择》,也需要动用16个模特,30多张底片,拼放叠印,耗时数周,最后通过翻拍手工拼贴的成品之后才能形成一张可复制的最终照片。

所以无论在以记录、反映客观情况为主,有着传播、教化、告知、记录佐证等作用的实用摄影领域,或是在以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绪为主的艺术摄影领域,摄影的物质条件都是摄影实践的基础。

而此时摄影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正在酝酿着一场改革。感光乳剂,经过1837年达盖尔的银碘熏蒸,1841年塔尔博特的银碘溶液涂币,1851年阿彻·费雷德里克·斯科特的火棉胶湿版,1855年干版技术的出现,再到1860年英国实现干版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以及1878年的广泛上市和应用。同时片基由金属版、玻璃版发展至1888年“美国胶卷”的风靡,1889年采用赛璐璐为片基,透明可卷,多张拍摄,从而实现了摄影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的技术准备。1900年相机的小型化,感光计、曝光表、可调光圈、高速快门,使摄影的核心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这些材料的进步为摄影的发展与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技术与材料的进步,艺术摄影家们也在进一步拓展摄影的表现力。其中代表人物有韦斯顿和亚当斯。他们的作品使摄影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摄影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刻画超出了绘画的范畴,形成独特的美学效果。

韦斯顿的“摄影视觉”,直接面对客观对象,使摄影材料的记录能力得到极致的发挥,其效果远远超出普通人的视觉感受,达到人类视觉的精致化、审美化。

亚当斯的“区级系统”,将摄影科技与材料进行精确的调控与结合,实现可预见效果并重复验证,达到了现代摄影科技的顶峰。创建“区级曝光系统”,这不仅是技术参数,更证明了摄影是完全可控、可预测的。这暗示了摄影与科技工业的紧密联系,这也是摄影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时现代摄影才完全确立。

2.1 阴道微生态失衡类型 986例患者中,清洁度Ⅲ~Ⅳ度751例,发生率为76.2%;pH≥4.5 741例,发生率为75.2%;BV阳性182例,发生率为18.5%;TV阳性43例,发生率为4.4%;VVC阳性57例,发生率为5.8%。

韦斯顿和亚当斯是摄影经典期的高峰,他们的成就取决于更为丰富和成熟的胶片、相纸、镜头的选择,以及针对于不同感光材料和效果的显影药剂。亚当斯“区级曝光系统”的物质基础就是不同感光度的胶片、不同反差的相纸、丰富配方的显影药剂以及锐利的大画幅摄影镜头和彩色滤光镜。

与此同时,相机小型化和胶片感光度的提高,使得手持快速拍摄成为可能。结合照片印刷技术的成熟,于是摄影画报大量出现,致使新闻和专题摄影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切为现代纪实摄影类型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雅各布·里斯,1890年创作的《另一半人是怎么生活的》,促进了社会保障系统的改革,也是社会纪实摄影的先驱;刘易斯·海因拍摄的童工系列,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并影响了社会劳工制度的改革和历史进程;法国“堪的派”,萨罗蒙的抓拍,第一次实现了“摄影进行时”,摄影正式介入事件进行的过程之中。

摄影调查纳入了社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严格客观的态度,具备一定的文献性、科学性、系统性,这是社会纪实摄影的前身。社会纪实摄影是有目的的,对社会进行批判,推动社会文明和制度前进,促进社会改良的摄影活动,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自此社会纪实类摄影发展迅速。直到20世纪中叶,法国的杜瓦诺,关注战后欧洲的复苏;美国的维吉关注美国社会贫富阶层的分化;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关注亚洲政治和社会生活等;直到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几乎成为现代社会纪实类摄影的座右铭而被广为传颂。而这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摄影理论的形成,其背后都离不开摄影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成熟的支持。高感光度的胶片和高速快门、小巧而不易被发现的小型相机以及便于携带和更换的卷装胶片、准确的机内测光系统等等,都为这些著名摄影师的拍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试想如果没有高速快门,何来“瞬间”呢?

郎静山先生是我国摄影界的先驱,同时也是在世界上获得最高荣誉的艺术大师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郎静山开创了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技术上使用“暗房叠印”、“局部感光”、“局部显影”等后期手段,将国画中的画理与摄影技巧融合为一。主题上也迎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出世的精神追求。郎静山将西方摄影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创新,为中国摄影艺术在国际摄影界争得了一席之地。1931-1939年参与国际摄影展作品达到755幅,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摄影展300余处,数量达千幅以上。

而郎静山先生在创作手段上也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现代摄影技术。他使用毛笔沾着显影液在相纸上进行局部显影,通过对显影液进行温度和浓度的调整而控制相纸上影像的浓淡,像极了国画创作中水墨的运用,这本身就是对当时中西方物质、技术的融合与跨界。

在当代,摄影进入了数码时代,数字图像和电脑成为了当下摄影的核心物质条件,于是乎当代艺术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例如姚璐和杨泳梁两位摄影师。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和杨泳梁的《天空之城》系列都运用了电脑后期的优势,借用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反映揭示当下社会现象和个人观点。杨泳梁将高楼、塔吊、电线、高速公路等元素充满山川大地和天空,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下现代化城市进程的爆发式推进产生的忧虑。姚璐则捕捉到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防尘布,以建筑垃圾为素材,添加少许亭台楼阁,拼凑成一个个看似精致的青绿山水画面,而那些用来遮盖丑陋的防尘布已经处处绷裂露馅,这是一种掩盖与暴露相持不下的张力状态,暗喻了现实的不可揭发性。

二位的摄影作品与郎静山的作品从形式上有类似之处,都是借鉴了中国画的形式,而且采用的都是拍摄实景获取素材,通过后期合成加工形成最终作品。但是《中国景观》和《天空之城》完美的影像质量与庞大的内容信息展示了更为宏大的场景和细节表现,这是郎静山的照片中无法呈现的,这体现了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

那么我们今天最新颖的获得影像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说来是数码化与网络化的,甚至是通过截屏保留的影像。在科技发展进步的今天,摄影功能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影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通过手机这个媒介与网络的结合,再加上社交APP的推波助澜,使得我们获得影像的便利程度和传递影像的能力几乎达到了瞬间化。摄影手机的普及化,手机与网络的无缝连接改变了我们对摄影的认识和用途,也改变了摄影在我们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数码摄影运用到新闻传播时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的传播速度和效率,而摄影通过手机与网络的结合,影像的摄取与传播几乎就在分秒之间。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等拥有大量用户的网络社交软件,在网络海量用户间转发、流传、评论,可以迅速的积聚发酵社会的舆论力量,同时“有图有真相”的心理需求和观众平等的话语权使得摄影与网络的结合天衣无缝。而传统媒介就显得有些迟钝和贫瘠,纸质媒体和电视新闻受到各个环节的限制,同时也受到播出时段和篇幅的影响,对于社会事件报道评论的反应速度就要慢得多,所含信息量也少得多。

21世纪初手机摄影已经在新闻摄影领域内产生了重要作用。2005年7月7日伦敦连环爆炸现场的图像就是目击者用手机拍摄后发布给媒体,而后传遍世界;2013年7月,甘肃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通过现场新华社摄影师手机拍摄的影像资料,一个小时之后便存入了新华社通稿库中;2018年初发生在高铁合肥站的阻拦高铁发车事件,现场的影像资料也是通过手机拍摄、网络发布,并且迅速被各大媒体终端转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虽然目前手机摄影的影像质量还比不上专业的摄影设备,但是它足够交代清楚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手机摄影与网络相结合,使得每一个手机终端用户都可以成为社会事件的发布者,至少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观看和评论。这就一改观众在传统新闻媒介中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真正成为了社会事件的参与者,这种从未出现过的主动话语权及其所引起的关注,是吸引百姓进行手机摄影与发布的内动力,这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产生着颠覆性的影响。

即使是在艺术摄影的范畴,各种类型的手机摄影大赛也纷纷开展,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这不仅仅是摄影器材的变化,更是摄影人群的拓展、摄影理念的改变。昔日肩扛长枪短炮的摄影人在根本上说与手机摄影者已经没有了区别,艺术创作更加突破了器材、资金和空间的限制,强调了观察、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所以说摄影媒介和获取影像技术手段的进步,也改变着摄影的方式和意义,这更是今天从事摄影创作活动值得思考的问题。

[1]陈暐.论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J].中国报业,2015年12期.

[2]张雪雯.图像时代的拍客—论拍客对新闻摄影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4年11期.

[3]姜岩.影子媒体引领移动互联新时代[D].山东大学,2008年.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居建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