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 224051)
随着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过于激进,居住空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综合环境问题。我国在20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建设实验性小区的计划,提出人应当居住于环境良好的住宅区中;而到了90年代左右,此类环境景观的定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明确,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逐渐产生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的概念,由此,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大片的中央绿地,而是希望能借此使得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更好的融合1。
由此,现代居住空间景观向着更加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由于时代发展背景的差异,“生态”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Ecology这个词是源于希腊文,后来由德国的生物学家赫克尔提出,起初含义是研究生物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后来生物学角度的生态学和植物学角度的生态学进行了融合,由此“生态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体来说,生态学可以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而应用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学本身所涉及的环境、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
由于时间的演变,学科之间的相互发展、相互渗透,“生态”这个词的其它含义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以“生态”作名头的词汇也变得越来越多,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生态学”作结尾的,比如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还有一种是用“生态”开头的,比如: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等。
随着深入解析,可以了解到这两种含义的差异,第一种是表示自然界的一些原理被应用于相应的领域,相当于一种类比,它是将一系列概念类推到相关的研究领域里;而第二种“生态”的意义却是十分广泛的,比如:符合生态学发展原理的、健康的、环境友好的、节约资源的、节约能量的......。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隐含的意思,范围更加广泛,定义也更加不确定,但是它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本文提到的“生态城市”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延伸,一方面强调的是绿化在城市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则是用一种相对隐喻的方式,用“生态”来表示对环境的友好,对环境的保护。
“生态城市”最直白的含义是“像自然生态一样”的城市,这个概念主要是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美好的自然环境为目的。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生态城市”的概念延伸越来越广泛,围绕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越来越丰富。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心理分成了五个层次,最基础的是生理需求,最高层的是自我实现需求,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与寻觅。
物质要素是满足住户的生理需求,首先从居住区的空间划分要素来讲,景观构筑的起先目的是分隔空间,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限定满足各类方式的行为,各种类的绿植与景观构件进行空间分隔,居住空间的场所限定方式追寻“隔而不断”,场所空间虽然是分开的,但是整体外部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既能满足独立区域的私密性要求,又不至于将空间封闭的过于单一死板。
其次从休闲功能来说,住宅区的景观区域是较为积极的休闲游憩的场所,住户长期居于高楼之上,对自然景观状态有较强的亲近感,绿荫环绕可以给居民带来很好自然感受,便于他们在此聊天、下棋、打牌等休闲活动。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置儿童嬉戏活动场所,场所主要布置一些比较富有趣味性的游乐设施,比如滑滑梯、小型沙坑、跷跷板等,满足孩童的游玩兴趣,且不仅能够增强孩童的体质,而且能很好的促进孩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精神要素主要是针对住户的心理需求,居民除了满足其物质需求外,追求身心的愉悦也是景观空间的职能,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从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就可以窥探一二,现代社会下人们的心理更是如此,期望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达到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因此,在居住空间景观的设计方面,要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3。
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地系统的动静分离,以及其设置的规范要求,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如前期楼盘居住空间景观中的集中绿地,具备了很强的观赏价值,但是大范围的单一绿地使其与人的行为的多重性格格不入,“可达性”较弱。
现在的小区住户住面对面,但可能不曾有什么交流,均衡分布的绿地可以便于人们进行散步、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便捷了住户之间的沟通,增强和睦的邻里关系。
最后,在居住空间景观设计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诉求,现代居民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内心会希冀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场所,为了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多设置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小品,比如枯山水、文化景墙等的设置,中西方结合,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布局上也应契合居住空间景观的地形地貌,使之与景观形态积极融合。
当人们片面的去追求表象“生态城市”的景观效果,忽略背后的能源消耗问题,从而使得环境能耗问题与综合城市设计脱节,导致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使得其沦落为“伪生态”。
城市的环境问题,实则很大部分也是居住区的生态问题,居民每天创造出的庞大生活垃圾,如果不进行很好的生态调控,是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同样,除了人们的生活污染,另外是自然环境对居住空间景观品质的影响,类似于大气环境、水体环境以及土壤环境。
柴静的“穹顶之下”,深刻的剖析了现在的环境。现在的大气污染极大部分都是人为造成的,为了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可以从最贴近居民主体的居住空间景观做起,进行系统的绿植设计。
屋顶绿化,目前许多的楼宇的屋顶闲置,“屋顶绿化”的概念提出较早,实施难度较大,需综合考虑光照、荷载、温度等问题,还需考虑日常的维护,后期维护方式及成本支出成了较大的障碍。可以适当的介入“屋顶菜园”设计的概念,它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自行维护利用。可以将此概念融入于楼宇销售模式当中。
在进行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深刻考虑“雨水花园”的理念,虽然前期成本较大,可是后期非常有益于居住空间景观的自然生态性。
景观设计师,需具备其社会责任感,要把建设项目的长远健康状态作为设计宗旨。
居住空间景观的生态化的可行性较为重要,生态城市理念下提出来的很多主题都未顺畅的进行实施,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了解到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阻碍理念实施的是它的可信度,很多理念提出来,都未进行理想状态的实施,很大程度是人们不相信理念所带来的长远效益性,而且人们没办法直接去感受它带来的益处,这是需要时间慢速来感知的。比如空气质量的问题,人们并不是能直接敏锐感受空气质量与自身身体状况的对应关系,所以也难以着手去做、去坚持。
其次是经济成本的问题。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很多设计前期花费都是相对较大的,所以楼宇开发主体必然不愿意资金在这一方面的投放,还有就是后期维护方面,很多后期运营维护的成本是远远大于前期实施时候的投资费用,维护的不定因素也是较为复杂的。
所以,探讨生态理念下的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可行性,势必是先要改变人们的观点,只有真真实实的去感知自然,才能较为切实的去提升居住环境的质量。
现在居住空间景观设计所要做到的,不仅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环境问题,还要关注居住区的不同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长远的为健康生态去付诸综合的研究与实践行为。
注释:
1.尹楚然,陈贤浩. 以自然生态位导向的设计理念[J]. 中外企业家,2013(07):12-15.
2.陶飞.沈阳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研究[D].辽宁大学,2005(06):24.
3.段增贤.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现状及改善方法[J]. 农业开发与设备,2014(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