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八大山人纪念馆 330000)
在西方绘画从古典主义逐步发展出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绘画语言时,中国的工笔画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桌面绘画上。仍以细腻谨慎的用笔作为绘画手法,以花鸟、人物形象作为主流表现素材,无论从题材、技法、思想还是表现形式与最起始的传统工笔画几乎别无二致。
罗丹艺术论中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则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在大师眼里,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只是题材上的更新,而应是精神世界的再挖掘,是对人性及生命本质和社会现状的探讨。
中国传统工笔画以战国为起始至两宋已达巅峰,分花鸟画与人物画两大类,艺术风格严谨细腻,以"形"为所绘作品之基桩,“色”为所绘作品之仪表,落线精微,染得形神。注重写实,无论人物、花鸟都力求形似,以物借喻传达美好的象征意义,如: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品格高洁,牡丹花象征富贵,玉兰花寓意坚贞,紫藤花则代表着缠绵悠长的爱情。两宋时工笔花鸟画已达巅峰,以代表画家宋徽宗赵佶为例,他的《芙蓉锦鸡图》是一幅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木芙蓉盛开,双蝶嬉戏,引得落在花枝上的锦鸡回首相望,目不转睛。《韩诗外传》中载:“鸡有五德”,赵佶落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借锦鸡指对安逸高贵品格的赞许。传统工笔人物画则描绘现实生活,记录仪式及当下世态情景,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细腻的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们赏花遛狗,逗鹤游园的情景;张萱的《捣练图》人物形象刻画维肖,详细记录了仕女们捣练缝衣的生活场面。
综上所见,历代传统工笔画皆为描绘现实生活或寓意美好祝愿而用,放至如今却恰恰少了当代艺术所需的人性及生命本质和社会现状的探讨。雷蒙·科尼亚在给“现实主义”艺术做解释时说:“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创造着自己独特的‘现实’——外部的和内部的现实,用独立的,自己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朱光潜论及文艺时也谈道:“就个人说,艺术是人性中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就社会说,艺术的功用,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在传染情感,打破人与人的界限。”现代工笔画在艺术家和艺术思想的前进路上应摆脱老旧的思想桎梏,敢于窥破内心,勇敢想象和创造,固步自封只能使工笔画停留在展现事物的社会功能性上,无法使现代工笔画成为一种真正的现代艺术的交流媒介。
艺术家们开拓新的绘画表现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材料的使用只属于探索过程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工笔画在初唐时期,绘画的载体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早期的中国画颜料至当代一直在使用中,分石色(矿物色)和水色(植物色),当代则发展出了化学色。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画中的大部分颜料随之生产技术的进步,已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使得在价格上已不像古代那么“难能可贵”。在已突破载体和材料限制的现代,艺术家们可以大胆尝试,凡是传世之作,皆推陈出新,必具备独特的审美语言和表现角度,艺术家们即可用大量的创作实验去发掘独特的画面语言。
创作需要创造性,而创造性则是人类所具备且需要不断去挖掘培养的一种能力,墨守成规是创造的壁垒,探寻不同的绘画语言,打破壁垒,需要艺术家尊重历史以进取的开放心态,综合对事物的思考及不可复制的人生阅历去不断探寻绘画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制造材料也不是稀奇古怪的视觉特效,而是历史发展下艺术家对时代、生命、人性等发自内心自然的流露。
傅抱石说:“请不要再遏制新的创作、新的尝试,否则中国画只有向后转的。请不必过事颂扬服从或顺应传统的作品,这样等于打有志改革者的耳光。”就以中国近当代油画为例,20世纪90年代,张晓刚偶然翻看自己父母的老照片时,突然受到感悟,开始做一些肖像画的试验,尝试运用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将革命时代的肖像脸谱化,最后成为一系列被大家所熟悉的《大家庭》系列,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象征符号”,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大家庭》系列中父母与儿子木然的眼睛,空洞的脸庞,强烈的呈现出当时在特定社会时代下,人物集体的高度统一的被动思想状态。张晓刚说:“我不是要真的去还原历史,或者记忆,我只是借用它们,来表达人的心里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对生活的理解,对某一类人的某一种体验。”现代工笔画艺术家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现代工笔画作品中是否可以有对已经过去的时代的批判?是否可以在对生活的理解下,表达某一种不再重复歌颂的情感?贡布里希曾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现代工笔画的创作与拓展中,每个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都应该在画面上建立自己的绘画语言,而不是一味沿袭传统,这种绘画语言的探究应从自我认识开始,对历史艺术、人文精神、自然环境、社会问题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创作。艺术创作的来源来自于生活,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必须要从普通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去提炼,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才能发现平凡的路上两侧皆是伟大。
[1]罗丹.《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5页.
[2]雷蒙·科尼亚等.《现代绘画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261页.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联书店,2005年第117页.
[4]傅抱石.《傅抱石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5]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