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娜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各主体法治意识薄弱。只有对法律认可了才能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充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然而,当前农村百姓和基层干部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多数农民认为法律离自己比较远,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权利大于法律,所以在出现问题时想到的是找关系或是暴力,并没有把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也有待于加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权利比法律重要,在工作常常会出乱作为、不作为等现象,不利于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2、农村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加速,农村法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当前农村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还比较模糊,当在遇到纠纷时,找不到具体的法律依据。即便有些纠纷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但是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与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
3、农村普法教育的力度不够。目前,有些农村地区在普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乡镇在普法上形式单一,只限于发放宣传手册或是设立普法宣传栏,而农民很少自觉学习法律常识。而且有些地区的普法只是流于形式,农民并没有真正的入脑入心,普法的实效性不强。
二、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1、传统思想是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历史原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在农村显得尤为明显。在他们的意识里人治永远大于法治,他们认为权力是人制定的,必然会为制定者服务。所以,在出现问题时,他们会托人找关系,会蛮横甚至发泼,他们觉得只要有人有关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有些农村地区凭借家族势力,拉邦结伙,形成“村霸”、“乡霸”,完全不顾国家法律,胡作非为。但是村民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甚至宁愿相信村长,也不愿意相信法律,这就导致法治建设工作在农村比较难開展。
2、经济落后是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这就影响了法律的在农村的发展。农村增收比较慢,对法律的需求也比较少,一旦遇到问题,他们还是习惯于村长或是村里有威望的人进行调节。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比较慢,很多生意都是小商小贩,村里很少有大公司、大企业,基本不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似乎法律在农村可有可无,这就制约了农村法治建设。
3、文化落后是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法治来源于文化,没有良好的文化土壤就不会有良好的法治环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致使许多农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种田耕地上。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缺少法律文化建设的氛围,闲暇时要么看看电视,要么打打牌,要么跳跳广场舞,没有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很少有人会学习法律知识,致使很难接受法律思想,这不利于农村法治建设。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信仰。“法律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有灌输”。针对当前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仅仅要发放普法宣传手册、书籍,而且还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比如互联网、多媒体、微信等搭建普法宣传平台,定期还要请专业的法律人员深入到群众家里,和百姓进行沟通、讲解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用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案例向他们渗透法律的权威,比如宅基地问题、土地承包问题如何用法律途径去解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农民从内心深处对法律产生信仰,增强法律意识。
2、加快农村立法进程,构建法治建设制度保障。法律是保障农村权利的有效手段,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立法一定要跟得上。比如要加大针对“三农”的立法修改力度,进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具体条文,当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法律依据,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法律法规也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确保与农村有关的法律制度符合农村的发展需要,也确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
3、提高干部法治素养,营造农村良好法治环境。基层干部是法律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建设法治农村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法律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法律知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勤于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尤其要掌握《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与农民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