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等,科学和系统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成败。
小学生由于阅历有限,世界观浮浅、粗糙,没有成形,正值塑造健康正确世界观较佳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辩证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沉淀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可帮助他们提炼出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看法,适时渗透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一、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片面看问题
许多学生能将算式38×102,变形成38×(100+2),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而当面对算式47×99+47时,不少学生将其变形成47×(100-1)+47=47×100-47×1+47=47×100=4700,虽然结果也正确,但未能最大化简便计算。
主要原因:未能全面观察算式47×99+47的结构和数字特点,只是片面看到47×99可变形成47×(100-1),简单地从左到右进行思维。
更简洁的算法:47×99+47=47×99+47×1=47×(99+1)=47×100=4700。学生惊讶之余,会懊悔自己没有全面整体察看算式,只是片面看到算式的前半部分。
二、要把握事物的实质,不能在表面上看问题
判断题:35与40的乘积只有一个0。
少数学生非常赞成:算式中只看到一个0。
教师提醒:乘积真的只有一个0吗?
会有学生改变说法:积有两个0。
“哪里多出一个0?”
“5×4会产生一个0。”
“为什么开始说错了?”
“开始只看到表面一个0,未想到算式背后还藏着一个0。”
简短的对话中,学生稚嫩的世界观在悄悄生长。
三、看问题不能绝对与僵化
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判断题:大于5.4而小于5.6的小数只有一个。
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认为5.4与5.6间的小数的确只有5.5这一个。
此时教师画图:
直线上的两个点分别表示5.4和5.6,若在显微镜下来看,5.4和5.6间只有一个小数吗?
学生基本赞成有无数个小数,甚至有学生说出若干个:5.41,5.412,5.4123等等。
但在课后的一次作业中教师设置了判断题:大于5.4而小于5.6的一位小数只有一个。这次不少学生吸取上次教训,认为是错误的。教师请大家再读判断语句,并与上次的判读语句和问题仔细比较。许多学生马上发现这里说的是一位小数,与上次不一样;5.4与5.6间的一位小数确实只有一个5.5。教师及时总结:一定要看清题目语句,仔细区分类似易混淆问题,不能总用旧眼光看问题。
四、具體情况要具体分析
小学低年级有一道题目:淘气有7元钱,小明比淘气多2元。小明有多少钱?学生见到题中的“多”字,都会用加法列式:7+2=9(元)。到了小学中年级,题目稍有变化:小明有7元钱,小明比淘气多2元。淘气有多少钱?不少学生见到题中的“多”字,还是用加法来计算,结果还是9元。
教师:小明比淘气多2元,说明谁的钱多、谁的钱少?
学生说:小明钱多,淘气钱少。
教师:现在你们算出淘气有9元钱,比小明还多呀。
学生迷茫:以前“多”都用加,难道原来的算法错了?
教师再带着学生画图:
从图中学生能列式:7-2=5(元)。
教师:都有“多”字,为何以前用加法列式,现在却用减法列式?
学生顿悟:以前是求较大数,要用加法;现在是求较小数,所以要用减法。
教师:对呀,都是“多”字,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减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事物是变化、普遍联系的
在学生熟悉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出示“2.8×7.5+28×0.25=?”后提问:此式能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吗?学生摇头:两个乘积里没有相同的乘数。教师:是呀,四个乘数互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呢?有学生沉思后说:可把第二个乘积中的28缩小变成2.8,0.25扩大到10倍变成2.5,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了;原式=2.8×7.5+2.8×2.5=2.8×(7.5+2.5)=2.8×10=28。教师:有何感想?学生:不同的数之间表面不同,其实有时是有关系的,可变成相同的数,再进行简便计算。
六、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小学数学知识中,有大量特殊与一般的事例。学生有时会否定特殊事例的一般性,将特殊事例与一般事例对立起来;有时又用一般事例来代替特殊事例。
1. 长方形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学生在选择平行四边形时,否定了长方形,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对立。这时可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类似的还有等式与方程等。
2. 判断:一个数乘0.48的积一定小于这个数。大部分学生马上抓住0.48<1,认为正确。个别学生想到特殊情况进行反驳:0×0.48=0。教师:是的,在小学阶段,除了0之外的数,这句话是正确的。在这个争辩过程中,全体学生都加深了对特殊与一般事例间关系的理解。
七、事物的对立与统一
小学数学知识中,有大量事例既对立又统一。学生有时会夸大事例的对立面,没有看到它们的统一性,达不到知识理解的深度。
1. 学生经常要用乘法与除法,少数学生感觉乘法比除法简单,除法比乘法相对难些。甚至认为乘法是“好人”,除法是“坏人”,将除法与乘法对立起来。在学习了倒数概念后,学生很震惊:除法居然可以转换成乘法来计算。教师可及时渗透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是的,中学里我们还会看到减法也可转换成加法来计算。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看似对立不同的东西,有时可互相转化统一。endprint
2. 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可指着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问学生:当梯形的上底=下底时,梯形变成什么?有学生说: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公式——底×高。教师再问:当梯形的上底逐渐变小到等于0时,梯形变成什么?学生犹豫后答:会变成三角形,其面积公式——底×高2。教师及时总结: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完全不同的梯形,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统一到梯形面积公式里。不同的数学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统一起来,数学世界真和谐美丽。此情此景,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和未来增添了幸福感。
八、实践出真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动手实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深刻,终生难忘。
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计算内角和,发现内角和都是180°左右。似乎找不到什么规律,学生心中很失望。接下来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折拼和撕拼实验,并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得到:不论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内角和都等于180°。教师:前面用测量的方法,为什么没有刚好是180°呢?有学生说:测量有误差;用折拼或撕拼的方法,就刚好得到180°。眼见为实,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验的魅力。
九、变与不变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多个变化的量,一时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似乎对这个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理解不了。此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在纷繁的变化中把握对象间的关系,找出不变的量,坚定解决问题的信心。
如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一般学生都会将除法360÷30化简成36÷3(被除数与除数同时除以10)再计算。若教师要求不用竖式计算16÷25。很多学生会陷入茫然的状态。教师提醒:能否用到商不变性质?较多学生还是摇头:不知道被除数和除数不能同时除以什么。教师再提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如何?有学生说:这样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也有学生说:除数变成100,计算变简单了,16÷25=(16×4)÷(25×4)=64÷100=0.64。教师追问:谁变了,谁没变?学生: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但商没变。教师及时总结:被除数和除数虽然暂时变大了,但有利于除数变成整百数,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效果;變是为了不变,变是暂时的,不变是我们的目标,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由此在学生的心中,增强了变的信心和不变的魅力。
小学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在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利用一个个鲜活的数学例子,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小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正确对待变与不变的对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慢慢触动小学生的心灵,熏陶出他们初步正确的世界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