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教好写作

2018-01-27 16:14古殷周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期
关键词:绿荫屈原教材

古殷+周华

写作的“言之成理”“思想深刻”,不能是空中楼阁,这需要一次一次的引导与实践。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教学点可以激发思维走向深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却绝不是一个寻常的例子,它满载朴实纯正的写作方法。我校语文科组在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中,致力于“用教材教写作”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精美语言供品味模仿,有逻辑思维供解剖参照,有思想碰撞促言说欲望。

一、学大师语言,言之有味

教材是一个例子,是一个可以充分挖掘、多角度运用的例子。日常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着重于将其作为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审美活动,认为课文就是用来分析鉴赏的,与写作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大多可用做写作训练的范例,解决学生现实写作困难。高一学生写景状物,常常“言而无味”。针对这种写作现象,我们做了“向大师学语言”写作训练课。

1. 用比喻通感拟写他物情态

我校有一个绿荫广场,学生天天经过,写作起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教师便引导学生品读《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感知朱自清用比喻通感拟写他物情态的魅力,再要求学生运用比喻通感的艺术手法描摹常见的绿荫广场。学生模仿这些比喻通感的艺术手法,首先感觉到的是,写作不是那么难了,文字有语文味了,有些学生甚至自嘲:“哈哈,原来我这么能煽情!”有位学生曾经认为写作很难,现在他写的绿荫广场栩栩如生:“绿荫广场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那些遒劲的枝干,直插云霄。地面上,盘曲着形态各异的树根,有的像有力的大手,牢牢地盘着地基;有的如俏皮的娃娃,翘起手指,随时准备点戳好玩的世界;还有的如蜿蜒的龙,直探仲元湖方向而去。它们曲折有致地摆放在绿荫广场的浓荫里,曲曲折折、大小粗细各相呼应,既像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又像古老的文字,镌刻着绿荫广场的过去、现在,呼唤着将来。”细读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语言的模仿中,其实是在更加细致地观察感受生活,同时在丰富写作内容、美化写作语言。

2. 用量词诗化情意

品读《沙田山居》里“诗化的量词”,学生尝试运用量词写作,把司空见惯的课室写得情趣盎然:“ 四方白墙,泛着缕缕时光流逝的气息,几张书画,点缀出一派雅致风光。前方的黑板上,值日生一遍遍擦洗的,是一支支粉笔零落成尘的奉献,是一次次精炼的演算,是一个个知识的重点,是一次次谆谆告诫,是一阵阵心灵的悸动,是一回回人生的成长。一抹晨光,伴着几缕清风,飘进课室,掀开窗帘一角,风在动,阳光在跳跃,几十张笑脸,在一个幽默的讲课声里缓缓绽放,几十双眼睛,为一个神奇的实验放出光芒,几十支钢笔,记录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的课室,简单的陈设,几十颗温暖的心。”

二、剖名作结构,构之有序

学生写作文,经常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或是想不到什么就胡乱凑。搜肠刮肚写完了,却不知所云。这种写作的无序状态,其实就是写作缺乏构思或不会构思导致的。很多教师都对这种现象无计可施。实际上,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写作中篇章构思与段落构思无序的问题。

1. 篇章构思讲逻辑

很多教师教学时,会忽略文艺评论类文本的学习,以为没什么好讲,其实,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写议论文的极佳范本。例如,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之后,就着这个思路,给学生分析篇章结构里严密的逻辑。这篇文章大意是:阅读与写作,要“咬文嚼字”,因为文字与思想密切相关,文字的更改、删减、推敲,都会引起思想情感的变化;我们在“咬文嚼字”时要把握文字的联想义,“唯陈言之务去”;最后总结:只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文艺才日臻完美。这个篇章结构里的逻辑就是:围绕中心论点,阐释“为什么”,提出“怎么办”。在解读好教材这个例子之后,教师设计的写作构思训练是:以“不求甚解”为中心,构思篇章提纲。学生模仿《咬文嚼字》构思的逻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既然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有拨开迷雾见天日的轻松感,很多学生既有考场构思的速度,更有超越考场作文的质量。很多学生对“不求甚解”都能言之成理:觀其大略,知识面更广;不死抠一字一句,便不会因小失大;得过且过,量大才是硬道理;不拘泥呆滞,才灵动有趣……这样看来,篇章构思的范例,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会了搭建框架,还明确了方向,更放飞了思想。

2. 段落构思讲条理

学生在模仿中习得篇章构思之后,一般而言,会出现新的问题,怎样把篇章构架变成有血有肉的文段呢?还是借鉴模仿教材。来看李密的《陈情表》第一段,段首呈现中心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接着从“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少多疾病”“门衰祚薄”“刘病日笃”多方面阐释中心句。总分结合,丝丝入扣。再看《陈情表》第三段,让学生理解陈情的艺术:(1)说好第一句,让对方入场;(2)降己方姿态;(3)用好“况”“且”“岂敢”“但”“是以”等关联词。鉴赏完毕,学生都为李密陈情的艺术叹服。这时候,教师恰当介入段落仿写安排,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以“手机不该禁用”为题,向老师写一份陈情表。下面这篇习作就很有条理:“老师您常说,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善假于物。(带老师进入自己的话题)何况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讲究合作共赢,如果有手机,我们可以大量共享各类网络资源。(进一步阐释手机的时代意义)且我们作为仲元学子,哪里就会只顾着玩游戏荒废青春呢?再说了,每天都有学业任务,还有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岂敢不顾校纪家规胡作非为?(阐述己身状况,能切身体察)但因手机可以帮助我们查阅资料、答疑解惑,联络亲人朋友,(点明手机的具体作用)是以,手机一事,还是不禁为妙。(得出观点)” 这样的仿写,因为教师对教材别出心裁的处理与利用,学生也就能别出心裁又规范有序地写作。

三、赏经典哲思,思之有理

不少教师改作文的时候免不了感叹:学生思路怎么就是打不开呢?其实,打开思路是需要训练的,利用好教材,找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读写相生的好办法。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写。很多时候,教师会把一篇小说、散文或是文言文在课堂上讲解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教材的价值不止于此,找到训练点,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使思维逐渐深入。

1. 文言文的理趣

文言文,都是名篇大篇,若仅仅用来解决文言字词,应对考试,真有明珠暗投之嫌。文言文里有很多有趣的点,一旦挖掘,就能激发学生思考交流的兴致。这样的点,可以是教师研究设置的,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课堂生成的。例如,学习《屈原列传》,学生朗读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一段,思考此段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特征。有学生说:“屈原完全没必要去死,如渔夫所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有追求有理想固然好,但理想碰壁后还能安顿好‘我身更有现实意义。”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屈原“宁赴清流以死”,渔夫则主张“圣人不凝滞于物”。你认为哪种价值取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此问题富有思辨色彩。既符合高考的“理性”走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说理能力。这个课堂生成的写作点,让“所学”“所思”自然过渡到“所写”,既深化所学,又降低写作难度,还能写出深度与个性。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旗帜鲜明地认为:在物质繁荣的今天,屈原不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的决不调和的高洁傲岸的品质、精神价值尤其可贵。这个问题,还达到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2. 小说的生机与哲思

小说,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文体,找到适宜的点,便能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产生言说欲望。以《项链》教学为例,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句子,却引发了一场贴近灵魂的唇枪舌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 你认为“参加舞会”这一件小事,是断送了马蒂尔德还是拯救了马蒂尔德?这一问题,让整堂课波澜起伏,无论持“断送”还是“拯救”观点的,都能有理有据,学生各抒己见,彼此激发,课堂不断生成个性化有深度的见解。随后的微写作,也就成了精彩思想与激情的冷静整理。很多学生都认为,这种有感而发的写作,没有搜索枯肠的苦恼,也没有言不由衷的虚夸,只是很自然地去体味玛蒂尔德的人生所揭示的诸多况味,包括际遇、机变、心态、命运等,同时自然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祝福》里,我们深入研究鲁四老爷的书房,在《阿Q正传》里,我们锲而不舍地谈论阿Q的苦与乐……小说文本篇幅长,若不进行细化深化的筛选,则容易陷入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般的浅化教学,而找到切入的点,有时候,只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就能点燃探讨的热情,形成写作的真实体验与源头活水。endprint

猜你喜欢
绿荫屈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徽州绿荫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风景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