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慈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有这么一种遗憾:使出浑身解数的努力,精心预设教学蓝图,可在课堂实施起来却与学生很难形成高质量的交流。
原因何在?“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也就谈不上什么有效的教学了。可见,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而交流无非是“倾听”“理解”和“表达”:倾听他人的语言,理解别人的语言,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个基于语言的循环往复的链条,链条的起点是倾听。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多样的回答,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善于“语文式”倾听是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孕育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的滋养液,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助推器”。
一、涵养“语文式”倾听的观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精神内核”
在新课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參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互动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涵养倾听的观念:要求为师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张开所有的感官,牢牢地关注学生在面对某一文本、思考某一问题、表达某一情感和思想时,“他们已有的语言基础有什么,缺失在哪里,可能出现哪些困难、困境、差异是什么,以及背后的根源之所在”……教师只有倾听,讲究倾听艺术,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真实声音,才能和学生彼此产生情感共鸣、思维碰撞,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演绎出生命的精彩。倾听中的语文教师已是鉴赏者、品味者和学习者,要解读的文本,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文本,学生的语言就是他要面对的“活”文本。秉承这样的观念意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精神内核。
二、怀揣“语文式”倾听的态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语文式”倾听态度,首先表现为对“汉语”的温情和敬畏,心中对汉语语言充满脉脉情意,才能对学生语言产生敏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质量和语言状态。
每次拿到一个文本,我总是反复地诵读,满溢着对文中每个字符的尊敬和肃穆,然后捕捉一些语言的“着力点”开挖过去,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感受这语言的张力,让语言带给学生全新的生命体验。
比如我在执教《大瀑布的葬礼》时,在轮读词语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并且告诉大家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象到了什么,请你形容出来。结果学生的发言饱含着温度和动感,我也惊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语言的敏感:“裸露”—— 我仿佛看到荒山野岭上没有了小鸟翻飞的身影,到处飞沙走石,让人睁不开眼;我仿佛孤立无援,放眼四周,一派荒凉的景象。“荒山野岭”——没有树木,没有溪水、没有鸟鸣,没有花草……“枝繁叶茂”——眼前一片绿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绿色的希望。“煎熬”——我仿佛感到自己被束缚住了手脚,心中感到窒息,心中充满了怨言,我仿佛被困住了,不能动弹。“咆哮”——我仿佛来到了黄河边,感受巨浪滔天的气势,我又来到了瀑布旁,聆听着瀑布从天而降的英姿…… 学生在边读边想象中,不自觉地走进了课文,不自觉地朗读起课文来了。看到学生沉浸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倾听着他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思索的航帆已经起航。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让学生着迷,才会有效!
又如教学《触摸春天》中抓住“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语句,让学生走进文本,哪一个瞬间感动着你?那是怎样的一瞬间?学生在读读议议中呈现出了对语言生命、语言质量和语言状态的敏感。还有《白鹅》中“高傲”,《白杨》中父的“表白”都是进行语言生成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好“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