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凯
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达5151万亩,占我国面试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响水大米”与"SE常稻花香米”之称。然而随着多年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与肥料,导致该省肥沃的黑土地逐渐趋向于贫瘠、板结与沙漠化,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1、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
1.1免少耕技术
免少耕技术依据使用方式,可划分为一翻两旋少耕、深松整体和秸秆还田等技术。免少耕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土壤沙化与贫瘠的问题,提高土壤肥力,避免土壤有机质流失,降低耕作成本投入,从而提升作物增收效益。
1.2深施肥技術
深施肥技术依据使用方式,可划分为有机械旋耙埋肥、机插侧深施肥与旱种测深施肥等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可提升肥料的使用率,降低化肥的用量。
1.3机械化旱种水管技术
机械化旱种水管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在水田中安插水管的方式来管理田间用水,能有效解决部分缺水地区的种植问题,弥补传统精耕细作的不足。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还可减少水稻育苗、插秧的环节,节省人力与财力投入。
1.4高效低毒植保技术
高效低毒植保技术作为一种零污染的新兴技术,因其自身具有高效性与环保的特点,能够提高水田防御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化学药物的含量,有效解决农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残留的问题,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栽培种植中,得到认可与好评。
1.5秸秆还田技术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30%的耕作土壤中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土壤内的磷含量提高到3.376mg/kg,而钾含量提高到31.2mg/kg。可见在耕作作物的土壤中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将不能直接作为饲料的麦秸秆、玉米秸秆与水稻秸秆直接推挤腐熟后,施洒在水田中的一种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的肥力。如表1所示。
2、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2.1按照技术目标,遵循技术路线
在使用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使用该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生产产量,改善耕作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而遵守技术路线,则是在使用耕作技术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增加水田计划化投入,减少人力劳动的情况下,辅以保护性耕作技术,让农作物的产量与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某省的水田示范田,在使用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时,结合“一翻两旋,三年轮作”的水田耕作要求,选用少耕法的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来种植水稻,遵循技术路线:1年深翻后2年免耕,3年为一轮作,在泡田前施足底肥,浸泡3~5d后,使用水田耙耙田,并耢平水田,将有机肥料、秸秆前茬以及杂草掩埋,沉实1~2d后,即可进行机械插秧作业。
2.2掌握技术特点,合理使用耕作技术
在进行农作物耕作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田间耕作的优势,必须掌握技术的特点与操作方法,确保耕作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从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例如黑龙江某水稻试验田中应用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耕作时,种植人员按照水田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的特点与使用方法,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精细整地、碎土和起浆,在节约泡田用水量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在精细整地过程中,为保证土壤充分吸收化肥的营养,种植人员还采用深施肥技术进行底肥深施与打药,对土壤进行消毒,预防与控制虫卵繁殖与病菌传播,从而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量。
综上所述,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新兴的耕作技术,具有实用性与高效性的特点,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想实现高产稳产,增加经济效益,必须按照技术目标,遵循技术路线,掌握技术特点,合理使用耕作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