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子,可能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可是其中包含的内涵,你又知道多少?钉钉子大有讲究,要时刻谨记三点:稳、准、深。别人都说钉钉子是小事一件,可是钉钉子没有那么简单。你若是随意摆放,不专心,随意钉,怕是会被笑话,那样的钉子会钉歪。?
“稳”,把握方向,稳住钉子。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枚钉子,你若是随意,它也随意,你要正确掌握它的方向,不能像海浪般不稳定。稳住它,一切脚踏实地慢慢来。一个合格的舵手,始终掌握着整条船的方向。不仅是方向,更是一条船的人的生死,他的失误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稳,你要沉着。?
“准”,盯紧目标,“准”确发力。在稳的基础上,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只需要那正确的一击。很多人“稳”做得很好,却在“准”的基础上失了分寸。苏联,本是走着社会主义道路,可不想,没“准”,结果失了分寸,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后来的苏联解体,虽然原因不止这一点,但其性质确实是一样的。“准”是关键。?
最后是“深”,保持力度,深入木头或墙体,“深”是最后的结果。不深,即浅,易脱落,那么前面的“稳”和“准”就前功尽弃了。读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细细品味,入木三分,不能只看表面。更需要深层次的探索、发现。你要深入思考,从中发现新大陆。?
稳、准、深,一个是前提,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衡,缺一不可。少了“稳”,就像无头苍蝇,横冲直撞,毫无头绪;少了“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从下手;少了“深”,可谓一事无成。所谓“金石可镂”,只有“朽木不可雕也”,也可由此体现。?
生活就像钉钉子,你对它热情似火、专心致志,它定会给你一个相应的答案。就像一面镜子,你打它一拳,镜子碎了,你的手也破了。稳、准、深,可以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启蒙,也是生活的指导老师,让你深入思考。?
首段开门见山,提出钉钉子需要“稳”“准”“深”,但是语言表述非常随意。开头段是为全文定基调的,应该简要阐述一下为什么“稳”“准”“深”三者缺一不可,为后文论述打好基础。
这一段论述“稳”,先阐述“稳”的定义,强调方向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舵手掌握方向”展开论述。文章提到了什么是“稳”,但对为什么要“稳”以及怎么“稳”一笔带过,对把握方向的理解十分肤浅。
要避免对一个概念的理解、阐释太过肤浅,可以通过联想来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比如谈“把握方向”,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联想:原因层面,方向正确是成功的前提。结果层面,把握好了方向,结果会如何?没有把握好方向,结果又如何?方法层面,要把握好方向就必须实事求是、有错必改。表现层面,可以列举把握好方向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从多个维度分析“稳”,才能使论述脱离浅表。
这一段论述“准”,同上一段一样,先说了什么是“准”,然后通过举例论述“准”的重要性。但是例子的逻辑有问题,苏联解体的事例反映的是方向准确与否,是前文论述的“稳”。而“准”强调的是盯紧目标、准确发力,所以这里需要更换更合适的例子。
这一段论述“深”,一直在强调要“入木三分”,要“深入思考”,但究竟什么是“深”、“深”的意义是什么,作者都没有说清楚,给人感覺不痛不痒。
“深”强调的是钉子与木头或墙体契合的程度,要做到“深”需要保持力度,引申到人生中,可以理解为恒心、定力以及做事所用的“功”。
这一段点出了“稳”“准”“深”三者的关系,是这篇文章的亮点。如果能在前文论述中合理提到三者的关系,以此贯穿全文,这里再作一定的阐述,前后呼应,论述就会显得有力度,文气也更贯通。
结尾段通过比喻,照应标题,论证人与生活的相互作用。但是,“生活”与“稳”“准”“深”的关联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太多体现。
建议在标题和结尾去掉“生活”这个概念,结尾顺着上一段提到的“稳”“准”“深”三者的关系,阐述“钉钉子”的内涵,引出“稳”“准”“深”对人生与做事的意义,再联系如何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提升主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