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
据《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南宋有位官员,想在杭州找个妾,找来找去没有可心的,后来有人给他带来一位叫奚奴的姑娘,人漂亮,问会干什么,回答是会温酒。周围的人都笑,这位官员倒是没笑,就请她温酒试试。头一次,酒太烫,第二次又有点凉,第三次合适了,喝了。从此以后,温酒从来都没失手过。既而每日并如初之第三次。公喜,遂纳焉。这位官员终身都带着奚奴,处处适意,死后把家产也给了她。为什么呢?因为“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
什么最值錢?别人做不了,无法取代、无法替代,只有你能行,只有你能够将这件事做到极致。怎么做到的呢?前面已经给出了答案:亦其专心致志而然。
作家冯骥才曾撰文谈到汝龙的一件往事:“20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在中国文学翻译界,汝龙翻译的契诃夫,最为传神地表达了原著的精髓。如同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傅雷之于巴尔扎克,草婴之于托尔斯泰,汝龙对契诃夫的执着,使其成为契诃夫在中国名副其实的代言人。正如巴金所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读者爱上了契诃夫。”汝龙为什么翻译契诃夫作品能达到别人无法替代的地步?为了全身心投入翻译事业,学英文出身的汝龙辞去大学副教授、系主任的职务,在40岁时自学俄文,几十年如一日深居简出。为了翻译事业,他没有周末,很少娱乐,他的女儿说:“父亲的眼里只有翻译,只有契诃夫,没有别的。”作家巴金写信劝汝龙:“不要为了几本契诃夫就拼命。”然而正是汝龙的这种拼命精神,才成就了他在俄文翻译界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契诃夫小说选》需要在人文社再版重印,张福生与汝龙结识。他数次和汝龙打电话,希望他给这套书写一篇前言。因深知汝龙行文极度审慎,所以“对别人,我的要求是3000字或者8000字的规格(前言),但对汝龙,不给他要求,不给他特殊待遇。我对他说,你把思路打开,任性地写吧。”结果汝龙写了一年,也没交稿。在他去世后,张福生和汝龙的夫人文颖说,汝龙没给他写前言太遗憾了。文颖却说:“小张,你可不要冤枉了汝龙。我亲眼看见他给你写过好几次(前言),写完就扔,有一次我还在废纸篓里看见了草稿。他写了撕,撕了写,一直没有定稿罢了。”张福生一直在想,究竟为何这位契诃夫翻译专家连一篇前言都写不出?“我想,对一个作家认识越肤浅,就越容易写,认识越深刻,就越写不出来吧。汝龙对契诃夫的研究太深刻,无论怎么写,他都不会满意。他对契诃夫的热爱已经成魔了。”
当年上海有个沈京似,是个大吃家,把祖辈留下的家业吃得个精光,卖房子卖地吃。一般南北名厨到上海打天下,别人都可以不见,但沈先生却是要会一会的。沈先生当然不是有吃就到场的人,一般他要看请的什么人,谁烧的菜,嘴刁得吓人。他是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成为餐饮界的“无冕之王”, 在社会上颇具声望。后来沈先生穷下来了。什么也不会,就会个吃。出去登记要工作,人家问他,你会干什么?他说“我会吃”。后来有人把他这个本事反映给陈毅市长,说有个人光会吃,看给安排一个什么工作合适?陈市长说:“哦,那算得好汉子。吃了一辈子,散尽家财去吃,不容易!”让他到国际饭店工作吧,专门做菜的品尝工作。后来上海国际饭店的菜一直质量很高,与他这张刁嘴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给他开出的月工资200元左右,在当时算很高的工资了,专家、教授也不过如此。他的烹饪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他主编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
《花经》记叙了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时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30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有兴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购买田地十余亩,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把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只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只要你能够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倾一生的执着与追求,黾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气馁、不放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那么,你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
(编辑/张金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