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亮+李湘丽+王芬
摘 要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共享使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运行机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为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311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t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ring us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ing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lso analyze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operating mechanism, different types of platform to increa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basic condi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 operation mechanism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无法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部着手整合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并开始探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国家初步建成了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并建立了以共享使用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条件平台,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目前,国内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普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高校是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主力军,建设了大量的科技条件平台。但是,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主要作为各省级平台的组成部分,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较多问题[2-4]。笔者对国内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类型、平台运行机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1 主要类型及特点
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实体资源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试验动物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资源平台(包括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其中,公共研发平台主要由依托单位负责运行保障,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高校具有较高的主导权;网络资源平台和实体资源平台一般为政府牵头主导,高校作为组成部分参与其中。
1.1 公共研发基础平台
1.1.1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省级、部委、市级等多个级别。主要是围绕相关学科、产业的发展,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加强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通过改善科研条件,引进培育高水平研究人才,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
1.1.2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指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推动企业和行业的科技水平发展,使高新技术加快向传统行业发展,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公益、设备、标准等薄弱环节。高校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过程中,因产学研发融合等优势,在该类平台建设中处于主要地位。以广东省高校为例,仅2015年就获批8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 网络资源平台
1.2.1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
按照“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各省主要以“科技信息网”、“科技文献服务信息网”、“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X省节点”等科技资源网络为来源,完成了科技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通过网络实现了文献在线阅览、目录查询、原文传递、代查代借、视频点播、专家咨询等功能,提高了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
1.2.2 科学数据库共享平台
基础科学数据来自于科学研究,同时服务于科学研究。科学数据库共享平台一般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各类基础科学研究数据资源进行汇聚、保存与共享,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工具。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将其在化学、天文、化工等领域研究产生的基础数据,动态更新至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
1.3 实体资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3.1 大型科學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一般基于各省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将入网单位、入网仪器、专业人才等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基础,形成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网络,提高科学仪器的利用率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建设过程中,一般以公共实验室为核心,以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以分散的入网仪器为辐射的科学仪器共享共用模式。
1.3.2 实验动物平台
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自此,各省逐步建立起了实验动物科研与供应平台。一般都具有生产SPF级和清洁级啮齿类实验动物和普通兔、犬、猫等实验动物的条件和能力,分别获得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饲料营养、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病理等质量检测条件和资格。对于各高校而言,多通过参与生产等形式参与其中,如汕头大学医学院获批SPF级(SD大鼠、KM小鼠)等。endprint
1.3.3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为掌握省内自然科技资源现状,将资源单位的存量资源收集、整理、编目、保存、信息化,最终达到濒危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资源信息与实物的共享利用,实现自然科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常见类型为种质资源库等。
2 运行机制
2.1 管理机制
2.1.1 双向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般采用省主管部门和属地管理的方式,并由省科技厅或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平台运行保障由依托单位负责,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自然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平台采用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运行模式。资源平台实物采用分布式管理,各会员单位负责各自平台资源数据的建设、维护与管理,资源信息的电子数据统一通过资源平台门户网站对社会发布。
2.1.2 入网机制
在入网机制上,根据不同运行服务模式和共享方式,采取不同的入网机制。各平台在建设初期,均由相关部门和机构组成了平台理事会或专家委员会,在理事会或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工作。
大型科学仪器入网一般采用入网单位申请→管理单位审核统计→专家顾问组审核评审→省科技部门审定→发放入网仪器申请合格单位。其中,管理单位一般为管理办公室,入网较为严格。
科技文献平台一般由省内科技信息中心(研究所、研究院)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作为共建成员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一般采取2种形式。一种是免费对外开放、政府补贴的形式,另一种是面对企业服务性收费的形式。
2.1.3 考核评估与退出机制
目前,大多数省份均针对不同的平台依托载体类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估和退出机制,主要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或委托评价专家委员会、专家或专业评价机构等对各平台进行考核评估,对于服务质量不好、运行效果欠佳、数据波动大和故障频繁、无法对社会服务的平台或仪器予以淘汰,以满足各平台向省内各行各业提供高水平、高信誉、高质量的分析测试和质量监督等社会化服务。以福建省为例,其在2009年新修订的《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将予以通报并给予1年的整改期限,整改期间没有明显进步的,将予以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2.1.4 内部管理机制
为保障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高校运行,大部分高校针对设施实际,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开放运行制度,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在科研设施的运行管理方面,涵盖了设施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课题管理、设施开放管理、用户管理、实验操作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在运行质量和成果产出效率方面,很多高校建立了质量控制和考核制度。如同济大学制定了《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年度效益综合考核评价,考核优秀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风洞中心给予表彰和鼓励,并在后续开放共享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考核不合格者,将采取减少经费投入或进行设备调拨等措施,推动设施的开放运行。
2.2 合作协调机制
2.2.1 联动协调机制
在联动协调方面,各省基本以平台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进行联动协调。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本由省内科技、财政、教育、物价、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管委会,负责科技资源整合的组织协调、平台建设规划发展和重大事宜决策。管委会下设由行业专家组成的还价委员会,负责对大型科学仪器性能指标的评定、平台发展的决策支持等。
在科技文献共享资源平台方面,一般成立由科技、教育、财政、高校、科研单位、图书馆等组成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理事会,负责文献平台规划发展,下设专家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咨询及评定。
2.2.2 协同创新机制
在协同创新方面,各省重点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公共研发基础平台重点依靠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力、仪器资源,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与企业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从技术开发、试验设计、中试等方面降低企业研发的技术风险和技术开发成本。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主要围绕企业技术水平现状,通过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自有信息资源,从技术咨询、专利查詢、创业服务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指导[5]。
2.3 动力机制
2.3.1 激励机制
各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杠杆作用,部分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创新券”、“后补助”等方式,将资金下拨各重点市、各骨干单位,对使用共享科研仪器进行检测、试验、分析等活动发生的费用给予支持。如上海市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分别大型仪器管理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鼓励非财政资金全额出资购置、建设的大型仪器加入共享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上浮10%的奖励金额。安徽省2015年对2014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进行了补助,共补助对外共享服务单位46家,补助金额1 895万元,补助仪器352台。
2.3.2 利益分配机制
目前,各省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但主要集中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上。其核心主要为高校(院所)、管理部门、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对承接企业委托的资源服务收入,按一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运营方、资源使用方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如北京大学采取学校、实验室服务人员和专业服务机构按照7:2:1的比例进行服务收入分配。
2.4 保障机制
2.4.1 政策保障机制
在政策导向方面,大多数省份均建立了完备的政策体系,制订出了相关法规与规章,从平台建设、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对各方的权力和义务进行了明确,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包括《实施细则》、《流程》、《规范》)、《解释》、《配套管理办法》的三级管理制度。如平台建设规划、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评议管理办法、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考核激励办法等。endprint
2.4.2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平台建设的保障。大多数省份均在基础平台建设过程中将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机构列为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建设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并运行,其人才队伍由承担单位负责,主要为单位内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另一种为社会化专业人才,多见于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由社会化专业人才负责对外推广,并将对外推广的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2.4.3 资金筹措机制
在资金筹措方面,主要包括4方面来源,分别是国家和各省的专项拨款、技术与开发经费、相关机构运营和社会赞助。其中国家和各省的专项拨款一般包括入网仪器或资源对外服务补贴、优秀单位成员单位的奖励等,技术与开发经费一般包括分析测试技术研究项目经费,相应机构运营一般包括了面对社会的服务性收费,一般多面向企业[6]。
3 存在问题
3.1 资源共享推进较慢
目前,各省均在大型仪器设备、工程文献、种质资源、知识产权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多数省份主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来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没有从法律法规上规定,很多公共财政投入的科技资源并未纳入共享范畴,存量资源整合范围、增量资源再有效利用、共享效益最大化等方面问题突出,表现为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科学数据、文献资料过于封闭,同一单位内都无法做到有效地开放与共享,进而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3.2 平台体系及功能缺乏整合
目前,各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产业链上关键技术的对应关系仍不够完备,且大多数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或过于专业,存在平台布局点多、功能分散、重复建设,未能有效形成产业链上平台整体支撑。同时,平台建设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能参与国际竞争、国家重大项目支撑服务的大平台,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
3.3 平台运行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省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且平台投入重初期建设,轻后期运营。各平台建设与运营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也很难引导市场资金投入。此外,由于部分省份的科技财政支持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导致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缺乏持续化的资金保障,不能有效发挥其效率。
3.4 专业人才队伍不稳定
专业化的管理和人才队伍对于科技基础平台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各基础平台主要由依托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但普遍存在2大问题。一是编制有限,多为兼职或外聘人员。平台依托单位多为高校或科研单位,在編制有限的情况下,普遍采取实验员兼职或外聘人员管理和维护的情况,容易导致分身乏术或人员流动较大,对于平台的有效运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专业人员评价机制不健全。由于大部分平台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其评价体系依然沿用了教师或科研评价体系,致使其兼职工作显得毫无意义[7]。
3.5 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各省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行了开放共享利用经费补贴制度,但资金量有限,不能有效调动仪器设备拥有单位的积极性。对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和自然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还没有建立专项经费补贴和奖励制度,资源共享利益分配制度或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4 对策
4.1 加快出台立法政策推进资源共享
目前,美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法规,对科研平享提供保障和依据。如对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购置的仪器设备是依据《联邦政府采购法》的政府资产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且产权明晰。而我国目前却没有相关的法律及法规依据,只在相应文件中以规定的形式进行了阐述。此外,目前我国政府资助的仪器设备产权上均为国有资产,但并未明确为高校、学院、实验室所有,在市场机制运营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导致共享难以持续。因此,需要出台相应法律及法规对政府出资购买的仪器设备、科技资源的产权及共享行为进行明确。
4.2 加快建立健全不同类别平台的运营机制
目前,不同类别平台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大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较为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其次,科技资源、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较差。同时,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并未建立。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种类别平台运行的各种机制,促进各种平台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种平台建立自身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4.3 加大科技投入保障力度
一是加快科技投入保障力度,针对平台建设重前期建设、轻后期运营维护的现状,设立科技基础共享平台专项资金,对平台的后期运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
二是积极开拓社会化科技投入和退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共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从市场化运行方面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投资者的共建共享共赢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扭转平台管理与技术人员(多为实验室系列人员)工作岗位不重要的错误定位,认真将其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其工作性质,从职称晋级、工作待遇等方面进行区分,改变目前以教学、科研等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平台设备、资源的功能,将平台资源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付 晔.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1):84-91.
[2] 吴守辉.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系统构建和若干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09,(10):3-8.
[3] 江永真. 区域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6-31.
[4] 蒋 文. 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8,1-45.
[5] 高 亮,潘 刚,宋 伟.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路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9):26-30.
[6] 刘继云.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2005(5):56-59.
[7] 陈建军,徐 舒,赵功强,等. 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1(3):87-89,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