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丁峡谷”理论与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适应性分析

2018-01-27 19:16曹巧玉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适应性江西

摘 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有其规律性,但发展道路的选择却有特殊性和条件性。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缩短或跨越工业文明黑色发展的阵痛期,直接走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道路。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理论也适用于江西这样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论述“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跨越工业文明“卡夫丁峡谷”的基础条件,进而分析江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和江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定位、发挥优势、优化环境方面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江西 生态文明 建设 适应性

基金项目:课题号:政府职能的高校人文项目。

作者简介:曹巧玉,东华理工大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88

两山之间必有谷,“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山之间也有一个低谷,即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从工业文明和平过渡到生态文明,欠发达地区如何利用自身条件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两山之间的跨越,为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财富与环境俱得的发展之路是新时期“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跨越工业文明“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要点

(一)“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基本内容

卡夫丁峡谷原是一个山谷的名字,300多年前因一场战役而著名。因战败者要通过由长矛制成的“轭形门”,卡夫丁峡谷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痛苦或坎坷的经历,之后作为灾难和挑战的代名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关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意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另一种解释意指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针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而提出的论断,马克思对于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假设,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可跨越性。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俄国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陷入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与它自身的产出结果及劳动群众相抗衡;俄国的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突破点。俄国利用内外部的条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印证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也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打破了社会形态递进式发展的历史常规,开拓了落后国家和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并试图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路径,为社会形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演进有其规律性,但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有其特殊性。我们也可以借用“卡夫丁峡谷”理论来论证欠发达地区跨越工业文明发展的阵痛期直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将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的基础和实践的指引。

(二) 跨越工业文明“卡夫丁峡谷”的基础条件

1.文明形态跨越有其规律性。首先,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一个“三元文明结构”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并存者。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遵循固有的规律,通常是递进式的逐步演进。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国家或地区也可能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从而不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阶段有所选择,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越过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其次,我国执政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历史使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社会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会相互协调进入这一进程。这就使得经济落后地区可以不经过工业文明充分发展的阶段直接走绿色发展之路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许多市、县被划为限制工业开发区,这更决定了这些地区不可能走常规的工业文明之路,而要结合自身条件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跨越工业文明发展阶段,走生态建设的发展道路。

2.文明形态跨越有其条件性。任何文明形态的出现和跨越都依据一定的条件。首先,发达地区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能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條件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发达地区的文明成果,借鉴其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其次,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疾病等现象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异化,使现阶段工业文明的发展已经无法控制自身的结果产出。当前人类的文明演进正徘徊在一个十字路口,工业文明也进入了更替期、没落期。中国一线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呈现出发达国家后工业文明的一些特征,工业文明的发展因资源、科技、环境等因素进入了瓶颈期。最后,欠发达地区自身具备一些优势条件。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二是生态系统破坏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三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人类生态系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江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分析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省内多山,是中部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江西省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江西仍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谋求发展的生命线,江西依靠国建政策的支持、借鉴发达地区、相似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依托生态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文明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跨越。

(一) 外部条件

1.国家政策的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环境问题是困扰全球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一词,是对之前发展理念的升华。党十八大的召开,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一起放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深度融合,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与其他发展理念相互补充,对社会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出新常态: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两山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形象的生产力理论,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阐述了环境保护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了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国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为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endprint

2.经验的借鉴。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在全国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生态文明试点区的建设,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许多省市依据自身的地区特色开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及进行了相关的制度创新。江西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汲取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自身的发展积累经验。一方面,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为后起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经验、思路。浙江省作为全国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江苏省作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进行了许多制度的创新,河长治在多个省市推行,多项政策措施得到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青海、云南、贵州、福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相关经验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也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信心。青海在三江源的保护方面贡献突出,很好的保护了“中华水塔”;贵州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效果突出,做出了自己的亮点。其它省份在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和制度创新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很好的做到了因地制宜,把握特殊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收获了自己的经验。相关经验的借鉴、对比能使江西结合自身的条件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二)内部条件

1.生态环境优良。江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降雨量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江西省环山绕水,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质优良,拥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湿地面积大,全省水系发达,河湖纵横;大气质量优,全省众多城市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江西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国家前列,各项生态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是江西谋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

2.绿色产业基础良好。一是生态农业全国领先。江西是农业大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大,有天然的农场。江西坚持发挥优势、打造农业品牌,发展绿色食品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有机食品,形成布局合理、标准完善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创建了国家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实现生产的集约化和管理的科学化。规模化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使江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二是新兴战略性产业逐步壮大。江西坚持走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之路,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破坏程度低的绿色工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新兴战略性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三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江西凭借秀美山川、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打造江西独特的旅游品牌。以“绿色、红色、古色”为基础,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体系,善于发挥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江西经济发展的效益不断提升。

3.生态实践经验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为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就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进入新世纪,又相继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目标。近年来,江西相继被确立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厚植生态优势,谱写山水文章,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收获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江西的绿色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如何用“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資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新时期必须对“卡夫丁峡谷”理论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回应。江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江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期,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实现绿色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江西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要有忧患意识,守住生态底线,明确战略定位,发挥生态优势,更要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的江西。

(一) 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江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殷殷嘱托,也是江西人民的热切期盼。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生态环境是江西经济发展的主题曲,江西谋求发展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做好治理生态的文章,写好江西的自然诗,绘好江西的山水画,实现绿、富、美的有机统一。

首先,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政府的方针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位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方针。江西在发展中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跟中央的步伐,认真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自上而下起好带头作用,做到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实践文明,践行绿色发展观。省政府的生态建设规划要及时更新、认真落实,每个阶段都要有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将方针政策付诸实践,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去除GDP至上的政绩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拒绝以环境为代价的GDP。政府要转变职能,用治理的手段达到善治的目标,加强纵向和横向府际间的合作,共享发展资源,强化现代公共服务职能,晒绿色政绩,走持续发展之路。再次,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近年来,江西对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有所增加,但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差距悬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进行生态产业的推广、生态技术的研发、环保项目的推进。因此,应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丰富、拓宽融资渠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二)发挥生态优势

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使环境资源成为发展的竞争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挖掘生态资源的潜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释放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效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endprint

发展生态经济。江西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发展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优势。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水质优良,发展水产品养殖业、矿泉水加工业和酿酒工业,凭借环境优势可以节省投入成本;省内山地和丘陵面积大,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气温适宜,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少,种植的茶叶、药物和经济作物品质优良。此外,江西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江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促使资源优势的转化。生态资源优势成就了区域的产品优势。

提升绿色产业的竞争力。江西有全国最大的绿色脐橙基地、绿色有机油茶基地,如何做到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依然是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山河湖泊,但在现代化的市场中仍缺乏竞争力。首先,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确保是绿色有机产品;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营销策略,树立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最后,要利用网络工具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市场化的营销模式。针对旅游业要打造旅游精品区,增加旅游新亮点,依季节推出不同的旅游攻略,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地区特色旅游点,增加市场竞争力。

(三) 优化生态环境

江西多项生态指标均居国家前列,但处于低工业化基础上的生态优势是非常脆弱的,是最原始的生态优势。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的加速,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竞争力的优势在逐渐减退。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一是完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开发和管理双管齐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依据江西的生产力布局、城镇化格局以及自然特性,构建江西的国土开发总体格局,合理规划适宜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加快生态修复进程。进行自然保护和生态保育,对天然林、湿地,河湖、土壤进行保护,保持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加强对重金属及矿区的重点治理,强化对东江、五河等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二是完善生态建设考评制度。力求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丰富化,考核周期阶段化,把生态效益、资源消耗、绿色产业发展状况纳入考核范围,实施任绩责任追究制,做到过程严控、结果严惩,发挥体制的牵引作用。三是强化生态补偿和利益平衡制度。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生态补偿扶贫工程、产业发展扶贫工程的投入;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及时修复,让担当者有所得;完善湿地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建设,让人民共享生态福祉。

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度。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文化氛围也将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首先,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通过社区宣传、舆论工具、公益活动等方式讓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培养文明实践观。环保无小事,需要通过实践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坚持绿色出行观,节约用水、用电,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等各种环保活动。养成绿色消费习惯,购买绿色节能产品,自备环保购物袋,倡导绿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夏光.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中国环境管理.2016(2).

[2]李美娜.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意义.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华启和.生态文明话语权三题.理论学刊.2015(7).

[4]刘思华.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与跨越工业文明“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个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

[5]谷红、胡遥虹.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江西建设.求实.2008(2).

[6]邓水兰、温诒忠.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实施江西跨越式发展.价格月刊.2007(7).

[7]温珍梁、李琳.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路径选择.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

[8]张宜红.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路径与政策措施.企业经济.2015(2).

[9]刘於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

[10]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研究.鄱阳湖学刊.2013(6).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适应性江西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江西银行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我爱江西奶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