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娇
“童年本是美好的年华,但是他们上学还只翻着一本破旧的课本,住着破旧的窑洞,需要早上起来生煤炉取暖,吃饭没有卫生概念,但对外人却能给予最善性的关怀,我们更加觉得公益支教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这是2017年12月27日,包博自发组织团队到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大岔则村支教的第二天,留在朋友圈的一段话。
正在少儿教育方面进行创业的包博想要把公益支教坚持下去。包博告诉《经济》记者,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清晰可见,他走访的几所贫困地区学校,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显著提高,加上人们对教育愈加重视,我国的教育市场生态充满活力。
让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改革事业取得突出成就,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逐步构建。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教育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保持现在的发展态势?未来还需如何提高?
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截至2017年,我国有51.2万所学校,1578万名教师,2.65亿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在教育领域,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也意味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向《经济》记者感慨道,“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采取的是‘追赶战略,以发达国家为对象实行追赶。改革开放之初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我们集聚全社会力量,吸取先进经验,一直闷着声拼命追赶。突然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高水平国家行列,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局部赶超。”
高书国将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穷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强教育以及强国办强教育阶段。高书国表示,中国教育经历了从跟随者到并行者的转变,目前正在经历从并行者到领跑者的战略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将中国教育的蓝图进行了描绘,同时也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教育强国”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方面的强国,二是发展教育促进国家强大,这两者互为统一,主要都是提高教育质量,办高质量的教育。而“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实现教育强国的具体目标,“教育优先”则是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扣紧时代脉搏
我国的教育阶段大致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熊丙奇看来,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兴趣培养,引起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扭转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局面势在必行。熊丙奇表示,当前,我国各地正在推进新高考、中考改革,新中高考改革,都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学会学习”就是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告诉《经济》记者,国外某些大学发表的研究性论文之所以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于他们的教育机构深入到社会服务,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强调,大学除了在教学条件、科研水平进行提升外,加强社会责任也是一门必修课。马陆亭表示,教育作为“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中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发展基础之上,不管是大众型高等教育还是精英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与社会的契合性相生共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双一流”成为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马陆亭介绍,将“世界”两字去掉的细微变化,体现了我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态度。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找好自己定位、开展一流建设的任务,包括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向应用转型的高校。
培养综合能力人才
我们崇信知识改变命运。人们走出“象牙塔”,总会面临就业的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大学中职业教育占了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主要对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苏于君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邻国日本为例,职业教育的快速發展,对日本经济在战后短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建设基础上,日本重视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学相结合,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发展路径。苏于君表示,日本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看作是支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全社会成功营造出“任何职业皆无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并平等对待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扩张,普及性作用在上升,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人才成长要求也在相应提高。”马陆亭谈到,我国致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原来成批式就业会转变为新的就业形态出现,小微企业大量涌现,专业对口并不限制个人对工作的追求。“心理学中‘能力迁移的概念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课程设置上要在专业内涵上有深度,还需重视全方位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跃力量,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起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现象会更加普遍。”马陆亭如是说。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实践经验课题组的调研显示,5年来,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由两万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正在迈向4万亿元,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这为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教育规划纲要》收关的关键。“从2020年到2035年,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赶超发达国家的决定性时期。”高书国认为,从新时代中国教育主要矛盾分析,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必须从战略上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加以重新规划。教育治理、宏观改革要更多地为学校改革、课堂改革、教师和学生发展服务,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让人民群众在子女教育特别是自身发展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教育,不仅是个人抗争命运的方式,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途径,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期待迎着教育曙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