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通信技术专业ICT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27 18:26于正永杜文龙朱东进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于正永+杜文龙+朱东进

摘要:以江苏省品牌专业通信技术为例,从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的视角出发,探索和实践了本专业ICT人才的培养。首先提出了技术融合背景下ICT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最后从组建ICT企业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双语”师资队伍、构建全程全网实训平台和完善学生认证保障机制六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APE;国际认证体系;ICT人才培养;五嵌入;岗位订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1-0042-05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于2001年,2010年、2011年、2015年分别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央财政支持国家提升专业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是华为、思科ICT领军企业凭借多年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理解,基于ICT产业链人才个人职业发展生命周期,以层次化的职业技术认证为指引,覆盖IP、IT、CT以及ICT融合技术领域的认证体系[1]。针对ICT從业者,提供了工程师级别(A)、资深工程师级别(P)和专家级别(E)三类技术认证等级,为ICT人才提供层次化的培训认证。本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适应企业“走出去”人才策略,培养ICT国际化人才[2]。2009年以来,本专业通过与全球ICT领军企业华为、思科等合作,组建ICT企业联盟,分析ICT人才“七维度”能力标准,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创新“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岗位订制、五嵌入”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语”国际认证讲师团队,建成满足教学、认证、培训的全程全网实训平台,建立健全学生认证保障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ICT人才。

一、ICT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融合背景下,“运营商的IT化、互联网的CT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通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各电信运营商正从原有单一的通信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极大促进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两年,ICT生态链产业人才需求将超过100万人。

原有的单纯掌握IT或CT的人才已不能适应企业对ICT人才的要求。同时,ICT行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ICT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如此挑战,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融合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职业进阶路径不明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现场技术发展要求不同步的问题。

二、问题思考与分析

(一)以全球ICT领军企业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

1.搭建平台

与ICT领军企业华为和思科合作,牵头ICT产业链企业,组建ICT企业联盟,建立“学校─企业、系部─分公司、教研室主任─项目部、课程负责人─工程师”四级对接机制,为ICT人才培养和就业搭建平台。

2.明确岗位

根据华为、思科等全球ICT企业数据统计分析,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人才培养定位在宽带数通、云计算与存储、无线网络优化三大岗位群。

3.分析岗位要求

基于行业用人标准和华为、思科的多年实践,要求ICT人才应具备企业应用分析、协议理解深度、逻辑思维能力、网络架构设计、产品相关技能、网络故障诊断、ICT项目经验等七个维度的关键能力要素[3]。

4.转化核心课程

引入国际认证项目,按照“岗位→认证→课程”模式,确定路由交换、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LTE无线网络优化等核心课程。

(二)以ICT人才职业发展生命周期为指导,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解决了学生职业进阶路径不明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

1.分析ICT人才职业发展周期,明确各阶段能力标准

ICT人才成长遵循从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技术专家的职业发展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对应七维度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图1中最里层曲线对应初级工程师,侧重于基本岗位知识与技能培养;中间层曲线对应高级工程师,侧重于专业发展及专项能力培养;最外层曲线对应技术专家,侧重于复杂技术、方案设计和综合业务能力培养。

2.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实施层次化人才培养

基于ICT行业人才职业发展生命周期的特点,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第一、二学期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进阶路径,第三学期开展A级认证,第四、五学期开展P级认证,第六学期及未来就业期间开展E级认证,实施层次递进ICT人才培养。

3.尊重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国际认证为载体,构建“岗位订制、五嵌入”课程体系。通过岗位订制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设置APE系列化课程满足学生职业发展进阶需要;通过设置英语口语、岗位英语及海外项目规范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4.通过“五嵌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认证的高度融合

将ICT国际认证的标准、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行业应用实践有效地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实施“五嵌入”教学改革。

(三)以“双师双语”为目标,以认证讲师为核心,内培外聘,解决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现场技术发展要求不同步的问题

1.“五层面、六环节”培养校内认证讲师

依据ICT国际认证讲师在知识原理、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宣讲能力和双语能力等五个层面的要求,按照“教师选拔→定制培养计划→技术培训→操作实践→项目实习→认证考核”六个环节,实施校内“双师双语”队伍培养。endprint

2.聘请“牛人”领衔的兼职认证讲师

完善特殊人才聘请机制,聘请泰克网络实验室、誉天教育等华为授权国际认证培训中心的多名“牛人”讲师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E级认证提供支撑。

三、几点做法与成效

(一)依托华为和思科网院,组建ICT企业联盟

与ICT领军企业华为和思科合作,成立网院,牵头ICT产业链企业,组建ICT企业联盟,建立“学校─企业、系部─分公司、教研室主任─项目部、课程负责人─工程师”四级对接机制,实现产教融合。通过组织技术讲座和人才双选会,搭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立交桥,促进ICT人才国际化就业[4]。

近年来,组织华为等人才双选会共5次,在国际化就业方面有如下的成果:美国1人、埃塞俄比亚8人、东南亚13人、苏丹3人、肯尼亚5人、思科1人;华为及ICT产业链上涉外业务企业386人。

(二)创新了“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ICT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共享、岗位订制、层次递进”ICT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具体含义如下:

(1)根据华为、思科等全球ICT企业数据统计,ICT产业链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通信、云计算、存储、信息安全、无线五大领域,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宽带数通、云计算与存储、无线网络优化三大订制岗位。

(2)每个岗位ICT人才均遵循从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技術专家的职业发展生命周期,且每个阶段对应七维度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职业发展生命周期每个阶段能力的衡量通常以行业认可的职业认证为标准,三个阶段分别对应A、P、E三级认证。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ICT行业人才职业发展生命周期特点,引入APE三级国际认证体系。第1、2学期通过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等共享平台课程的学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进阶路径,为实施岗位订制奠定基础;从第3学期起学生选择订制岗位方向,实施岗位订制人才培养,同时本学期实施A级认证,以学校实施为主;第4、5学期实施P级认证,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第6学期及未来就业期间实施E级认证,以企业实施为主,学校参与;通过在校学习和就业实现人才的层次递进发展,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轨迹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模式在2010年省品牌专业、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国家提升专业、2015年省品牌专业建设中进行了实践与完善,201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构建了“岗位订制、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按照ICT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尊重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以国际化认证为载体,构建“岗位订制、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如下页图3所示。

课程体系包括平台课程模块和订制课程模块,三个订制方向分别对接路由交换、云计算和无线网络优化三个国际认证项目,通过设置A级课程和实训、P级课程和实训、E级课程基础等,实施APE层次递进人才培养。

在实施过程中,引进华为和思科国际认证等资源,将ICT认证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ICT认证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将ICT认证培训模式嵌入课程教学模式,将ICT认证考核方式嵌入课程考核方式,将行业应用实践有效地嵌入到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双语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形式实施“五嵌入”教学改革,为开展学生认证提供保证。

通过开设英语口语、岗位英语以及海外ICT项目规范等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5]。

建成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资源库课程1门,省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6部,开展了3门课程分层教学、5门课程项目化改革、2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5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

(四)建成以ICT国际认证讲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语”师资队伍

严格按照“五层面、六环节”培养机制要求,实施校内讲师认证团队建设。结合订制岗位方向,要求专任教师做到人人有规划,将教师考证结果纳入教师考核,并要求通过认证的教师至少能胜任A、P级认证课程的教学工作。

聘请泰克网络实验室、誉天教育等影响大的华为认证培训机构讲师,建立“牛人”领衔的兼职认证讲师团队,实施学生P、E级认证集训。

顺应ICT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派专业教师到外语培训机构、合作企业海外工程现场等进行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获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联盟基地、华为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基地、“3G网络通信技术”省优秀教学团队,目前通过P、E级国际认证工程师/讲师19人。

(五)建成满足教学、认证、培训的全程全网实训平台

1.硬环境建设

结合省品牌专业建设,本专业与华为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全程全网实训平台,建设思路如图4所示。即整合现有的无线基站、WLAN、PON、SDH等实训平台,设计和改造建设覆盖从终端出发到接入网、到承载网、到核心网再到终端的全程全网实训平台,实现各个实训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

2.软环境建设

(1)名人优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墙体、橱窗以及学术沙龙等配套途径,介绍名人成长历程、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HCIE或CCIE获得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2)实验室开放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凭借有效证件进入实验室自由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信任文化氛围。

(3)项目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拼搏精神。在项目解决过程中,营造和谐、竞争、包容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诚合作、不怕输、不服输、输了再来的拼搏精神。

学校获批江苏省通信管理局通信技能鉴定实训基地、江苏省全业务维护技能培训基地和全业务资格认证授权委托单位。

(六)完善了学生认证保障机制,学生学习动力得到明显增强

实施“五个保障”,确保学生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制度保障。制定奖学金、学分置换、优先评优等多项激励措施。二是基金保障。南京嘉环等合作企业设立认证基金,资助学生参加认证,并优先提供实习就业岗位;通过网院为学生申请考试的折扣优惠。三是平台保障。以华为、思科网院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便利。四是教学保障。通过成立认证工作室、开放实验室,提供认证辅导。五是就业保障。组建ICT企业联盟,搭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立交桥。

2011年获首批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近两年本专业学生通过华为HCIE技术专家认证8人,2016年荣获优秀华为网院称号。

参考文献:

[1]华为推出ICT技术认证体系 覆盖全技术领域[J]. 移动通信, 2011(22):91.

[2]王焰新.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6(13).

[3]赵文静, 沈亚强. 国际化机遇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10(9): 64-65.

[4]杨诚.“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下ICT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讨[J].职教论坛, 2017(2):55-59.

[5]文君, 蒋先玲. 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5):153-160.

(责任编辑:杨在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