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邦丽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编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新型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学生理论水平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教师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活动,在学生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思维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接受能使其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学生带着好奇心通过实践解决一个个问题,使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实践;综合;教材;预约;张弛;本色;根本;科学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66-01
“實践与综合应用”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素材是否恰当,是否服从于教材。教师应该胸怀“大前景”,高屋建瓴,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所有内容作宏观部署,对其排布情况、体系框架、教学重难点等都要了如指掌,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作长远规划。
一、把握教材,预约精彩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入了一定量的活动素材,有的安插在课文中,有的则放置在练习中,有的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单列。针对课本中这些形式多变、富有生活气息、可操作性强、可感性丰足的活动素材,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借题发挥。
例如,在教学“激情奥运”时,教师可以利用2016年巴西奥运会中傅园慧、宁泽涛的影响力,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知识点与游泳比赛的计时、计分、排名结合起来,通过情景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运动健儿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牢记知识点。
各个地方存在着区域特色和差异,同一套教材所采用的实践主题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这时,教师要懂得扬弃和变通,对不适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素材要进行适当调整、改造,甚至撤换,对学生喜闻乐见的当地民俗要进行创造性加工,因地制宜地创编出一些过渡性素材。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教材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书店观察图书是如何分类的,并与同伴交换意见。对于偏远乡村的学生,这样的实践内容明显缺乏条件支撑。这时,教师要学会变通,没有图书馆和书店,可以看看药店的药品是如何分类的、村镇卫生室的患者病历是怎么分类的,等等。变通后的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实践创造了便利,学生学得更主动,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张弛有度,凸显本色
“实践与综合应用”既非新授课,也非“学以致用”的检验课,更不是复习测验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操作规程,而且应努力让学生经历体验、认同、建构、复现等协作活动,再通过交流、互评、反思、汇报、总结等培训,让学生在态度、思想、情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时,部分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每多拼出1个三角形,所需小棒数量就增加2根。”这种粗暴删除活动过程的做法,看似节约了时间成本,实则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推理的过程,思维状态没有被激活,程序记忆无法启动,抽象思维也无法得到锻炼。单纯机械复述的结果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止步不前,“n个三角形的小棒总根数为什么是2n+1呢?”没有丰富的活动感受和可靠的活动经验支撑,学生就无法判断和确认这个结论的真实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课堂中往往只有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想节奏,其他学生则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应当分层设计知识技能目标,尽量覆盖到全体学生,让学困生有难度低的任务,中等生有常规任务,学优生有挑战性任务。
例如,在教学“数图形中的学问”时,课本出示了由3个三角形组合成的特殊图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有梯度的随堂任务:数线段、数角——低端题;数三角形、手指结对活动——中端题;设计船票、设计循环赛——高端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学力选择不同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教出数学味,把根留住
“实践与综合应用”集中体现了数学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教师在设计每个实践活动时,都应以此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推理、分析、质疑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做到“去形式化”,得“数学法”,这样才能“把根留住”。
例如,在教学“数字的用处”时,教师先讲解邮政编码及身份证号码的系列知识,然后提问:“邮政编码具体是如何记录个人的住址信息的?”“身份证号码是公民的唯一合法身份证明,那么公民的户籍、性别等非数字化信息是如何编译成数字的?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的设计,浸润了浓厚的数学味,引导学生从数字编码的视野去审视号码编排问题,同时将排列组合、逻辑思考等数学思想融入活动中。正是由于教师对活动设计的前瞻性,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和提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体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折不扣地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从结果评价转型为过程评价,尊重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和交流,敦促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考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李琪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