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决胜期“志智”双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27 19:43杨雅莉庄子豪邱锋露李怡林刘飞翔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污名

杨雅莉,庄子豪,邱锋露,李怡林,刘飞翔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 “志智”双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写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这对今天扶贫开发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他也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习近平同志重新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树立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向贫困宣战,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可见,“志智”双扶是精准扶贫策略的深化措施,也是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特定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提高帮扶质量,巩固扶贫成效的重要思想。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通过扶志,使贫困地区群众与党和国家实现美好愿景产生情感认同与价值共振,通过扶智催生精准扶贫的行为活力[2]。2018年是福建省全面脱贫的关键时期,必须创新精准扶贫方式,用“有志”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有智”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志智”双扶既是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2 帮扶工作中扶志、扶智存在的问题

2.1 口号响亮,办法不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智”双扶至今,各级干部均在不同场合提出精准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相关论述,也要求在帮扶工作中协助贫困群众树立自主脱贫的志向,通过智力帮扶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扶志,找到贫困的源头、病根,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贫困的问题;在各级扶贫材料和一户一档资料里也写有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阐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相关的举措并不多,扶志、扶智的方法和模式难以创新发展。

2.2 落实困难,效果不佳

一些地方提出了结合高校开办扶志讲坛、扶智与农技推广结合、传统优秀文化宣讲队、大学生扶智行动队等方式来促进“志智”双扶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时间短、个体差异大、扶志、扶智队伍不专业等原因,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帮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扶志、扶智在实践中落实有困难。同时,贫困群众经常表现出缺乏志向,缺乏主观能动性[3],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短视、急功近利等现象明显。这些主观层面的问题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效果推进,也影响了扶志、扶智等帮扶工作的效果。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贫困“污名化”引发心理抵触

“贫困”污名化和社会排斥等原因导致了贫困群众觉察到羞耻感和不被尊重感,进而形成自卑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或是回避扶志、扶智的帮扶措施,甚至是强烈抵制。同时,贫困群众因自我“污名”而产生更“失志”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进一步受到打击,自我效能感较低,容易否定自己,缺乏心理韧性,进一步影响“志智”双扶的开展。

3.2 定势思维阻碍创新思路

帮扶工作者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贫困群众的现状是由自身不努力导致的,心理上存在一定偏见,情感上没有向贫困群众倾斜,甚至站在贫困群众的对立面。由此引发的思维定势具有形式结构化和强大的惯性特点,在帮扶过程中支配着帮扶工作者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甚至是实践行为,具有稳固性甚至顽固性,严重制约帮扶工作者在思维上的创新,以及对扶志和扶智举措的探索,致使“志智”双扶难以转化落地。

3.3 双扶措施较难具备普适性

贫困户中致贫原因多样,不同个体间实际境遇相异、性格特质多样,这一特征决定了扶贫工作更需精准化的双扶措施。而现有扶志、扶智措施不仅工作上难以量化成效标准、资金上无从落实。同时,在现实层面上,扶贫工作者难以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撑其进行个体性帮扶[4],因而在措施的制定上潜移默化地向普适性原则靠拢,与多样性的个体特征和精准化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影响“志智”双扶的实际成效。

3.4 不良风气导致破窗效应

当下乡村社会中,对社会地位的评价唯金钱论的思想愈发高涨,勤劳肯干的传统道德观念带来的社会地位则愈发低下,使得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沦为等着伸手要钱的“懒汉”。而乡村社会由于圈子较小,群众间风气易感染。由于传统道德地位的缺失,部分贫困群众淡化了积极向上的风气,使得许多贫困群众易受到“懒汉”的影响,严重阻碍“志智”双扶的开展。

4 相关对策建议

4.1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化解贫困农户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抱负”差距,对“等靠要”思想实行负向激励[5],将“自我脱贫”和“利他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并以公示评分的方式促使个体在社会压力下转变行为,由此催生脱贫攻坚的动力。可以通过通报表扬、选取优秀脱贫示范户等方式,提高贫困户参与合作项目的社会满足感。产业扶持资金除了帮助生产以外,还可以作为这种激励的形式,为贫困群众的合作养殖设立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分阶段给予奖励和帮助,而非一次性给予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贫困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

4.2 加强帮扶工作者培训,提高“志智”双扶能力

在挂钩帮扶过程中,必须强化帮扶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帮扶工作者的培训,提升帮扶工作者扶志、扶智的能力和水平,调动扶贫工作者的帮扶意识,增强扶贫工作者扶贫攻坚和“挂包帮、转走访”的责任感,使其真正深入了解掌握贫困群众“失志”、“缺智”、“抵智”的深层次原因,找准扶贫措施,为群众脱贫想办法出实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正做到“志智”双增。

4.3 推动村校定点合作,制定“志智”双扶方案

充分发挥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设立相关课题,引导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对增强贫困群众“志气”的研究,依据村内贫困群众的区域个性,制定双扶方案,深化与贫困村的合作,充当智囊,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充分引入有经验、有资质的高校、社会组织心理工作者、三农科研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辅助帮扶干部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由于在政策执行时的不人性化而使政策效果适得其反。

4.4 转变扶贫宣传方式,增强“扶志”脱贫引导

为了应对“污名化”等问题,在未来扶贫工作和宣传中,对于贫困要有更正面、更积极的表述,与贫困群众的沟通更自觉地注意工作方式方法,要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减少贫困者对于自身弱势身份的感知。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脱贫者说”等活动,表彰村内自立自强的贫困群众,弘扬传统文化中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价值观,用文化补脑、精神“扶志”引领精准扶贫,既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认知,激发其自我发展意愿,又构建村内自立自强、欣欣向上的氛围,推动村庄“面子”工具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污名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扶贫·扶志·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