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军荣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去年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据《泉州晚报》报道,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上百万条谣言进行辟谣。这些“关怀式”谣言不但更具迷惑性,也更能够吸引眼球。特别是一些老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它们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据报道,有些“关怀式”谣言是部分企业为了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公开信息显示,在广告费用方面,粉丝数在1万名以下的公众号标价为每条广告200元至400元,拥有5万名粉丝的公众号广告收费可达每条3000元左右。粉丝数越多,广告费用就越高。说白了,公众号“造谣”还是为了利益。此外,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打击此类谣言的概率较小,也助长了造谣者的气焰。
在实际生活中,“关怀式”谣言不仅会把读者引入误区,还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有文章称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但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此外,前面的“打针西瓜”“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谣言,也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怀式”谣言百害无一利,真到了该严打的时候了。这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让造谣者付出沉重的成本:轻则列入“黑名单”、不得进驻任何自媒体平台,重则依法严厉处罚,让谣言止于“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