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纸: 幼儿进步的正强化物

2018-01-27 15:32:47广东省广州市风神幼儿园曾少芳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朋友机制家长

广东省广州市风神幼儿园 曾少芳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开展各项活动和常规教育中,贴纸是能够激发孩子热情参与并争取良好表现的“小宝物”。在孩子的世界,贴纸是荣誉的象征、榜样的代表。当然,每枚小贴纸到底代表了什么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可以将荣誉分多种形式来奖励。在我的班级里:上课表现好,奖一枚;吃饭吃得干净不挑食,奖一枚;睡觉睡得好,奖一枚……一个星期下来,班级里的“我最棒”上面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贴纸花。但这些琳琅满目的贴纸,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坚持每个星期奖励幼儿贴纸,在开展各项活动和常规教育时,孩子们有了明显的进步。起初,幼儿为了得到更多的贴纸,各方面都很配合。比如子铭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比较弱,经常打架,我通过奖励贴纸的方式在短期内帮他提高了自控能力,他在班级里得到的贴纸也是最多的。过了一个学期,子铭觉得贴纸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又开始打打闹闹了。我告诉他:“子铭,你打架就得不到贴纸了,还要扣一个贴纸。”子铭冲到“我最棒”表格前撕下一个贴纸拿给我,说:“给!不要就不要!” 这倒让我很难堪,我反思:为什么子铭小朋友会不在乎老师奖励的贴纸了呢?

二、贴纸不是万能的

带着上面的疑问,在一次自由活动时间,我看到平时调皮的子铭在组织几个幼儿在玩游戏,借此机会,我像往常一样奖励了他一枚贴纸。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当我把贴纸奖励给他的时候,他一脸不在乎的样子,还会轻声嘀咕“等一下也会收回去的”。在自由活动结束后,子铭并不像其他小朋友,特别急切地将贴纸贴在“我最棒”上,他的贴纸一直到午睡时还贴在他的上衣上。

我利用中午时间找子铭聊天。我拉着他的小手,坐在活动室的区角里,我问:“子铭,今天你活动不错哦!有拿到贴纸吧?”子铭指着衣服上的贴纸说:“你看,不是你奖给我的吗?”。“那现在你的‘我最棒’上的贴纸有多少啊?”子铭一脸疑惑的样子说:“不知道,没数过……”接着又很神气地说了一句:“老师,我家里有很多漂亮的贴纸呢!”“家里有很多啊,那是妈妈给你买的吗?”“嗯,我要什么贴纸,妈妈都给我买!”“那你得到老师奖给你的贴纸,开心吗?”“开心啊!但是,老师,贴纸多又会怎样?过一会儿又要扣掉。”子铭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是啊!孩子好不容易得到的贴纸,转过头犯错了又被收回去,一周下来本来可以拿到很多贴纸,可因为被收回,剩下的贴纸就仅仅几枚了。长期下来,孩子觉得贴纸没有意义也就提不起兴致了。想到这里,我搪塞了一句:“哦!贴纸多的小朋友就是表现很好、没有犯错的小朋友啊!好了,你现在去睡觉吧!”随后的活动,子铭虽嘴里说很开心,但我还是能感觉出来,子铭对贴纸已经不在乎了,贴纸已经不是他一日活动表现的激励品了。

后来我发现原来班级里还有很多像子铭这样的小朋友,通过家园一系列调查也显示,这些小朋友的家长们会在孩子没有拿到贴纸奖励时,因为心疼或是弥补孩子在幼儿园的不开心,而自行购买贴纸来满足幼儿。

我还意识到,随着孩子们的逐渐长大,教师一味的奖励贴纸,稍后在犯错时又收回来,但没能及时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对得到贴纸的欲望度降低。在一次培训中,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奖励出去的贴纸不能收回来”,这让我开始思考贴纸的“新出路”。

三、转变机制显成效

我们在中班时期开展的贴纸奖励机制,对于不同情况的表现较佳的幼儿给予贴纸奖励,大部分幼儿对贴纸的兴趣还是较高的,贴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教育教学及常规教学中的“正强化物”。因为子铭的事情,促使我去深入探索贴纸能发挥的能量,并对贴纸的正负效应进行了统计和观察,据此,我与配班教师共同策划了一套贴纸奖励的新方案,在大班的第一个月试行。

我们首先把“我最棒”表格改成一颗圣诞树,贴上心形卡片并写上幼儿的名字,形式的改变是次要的,关键是机制的变化。之前是谁表现得好便奖励给谁贴纸,再贴到“我最棒”上面。而现在体现的规则是在学习认真、活动室不追跑、好好睡觉、自觉喝水等各个方面,用不同类型的贴纸表示奖励;而且对贴纸更加慎用,不让幼儿轻易得到贴纸。这样做,可以使幼儿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优秀,哪方面需要努力改善。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将自己的贴纸枚数做以统计,我们每个周都会有一个兑奖活动,如:心形贴在成长档案里,得贴纸最多者,在本周可以拿到表扬信。

实行这样的奖励机制后,子铭与一部分老生及新生更加关注老师奖励的贴纸。一次偶然间,我发现子铭蹲在“圣诞树”前仔细地数着自己的贴纸枚数,而且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我的心形快贴满贴纸了,耶!”看着子铭一脸纯真的喜悦,我心里也很欣慰:虽然才实行了一个月,但是孩子对于这个不一样的“我最棒”多了几分好奇,它也记录了孩子的成长。

四、奖励贴纸小技巧

贴纸是教师在实行教育教学和常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强化物。心理学表明:“个体做出某种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这里的某种奖励就是正强化物。但是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这里的某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所以说,我们开展的贴纸奖励机制,用外在奖励强化幼儿的行为,会使他们对行为的“控制”产生迷惑,他们之所以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外在力量所许诺的奖励,这种奖励有时会削弱幼儿的积极性;而经常得不到奖励的幼儿则会产生“自我空间”的失落,他们会视外界的奖励与他们无关,从而就形成了贴纸的负面效应。换言之,教师没有合理地使用好贴纸奖励机制,则会让本是“正强化物”的贴纸成为“负强化物”。因此,从实践出发,我总结出如下几点使用贴纸的小技巧。

㈠物以稀为贵,教师要慎用贴纸。

教师首先要慎用贴纸,不要随意对幼儿实行奖励,一种东西不易得到的时候才会觉得珍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提倡挫折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知道只有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贴纸奖励,而且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我降低了班级幼儿得到贴纸的频率,并且用多种方式激励他们赢取贴纸奖励,从而很好地转变“贴纸”在幼儿心里的地位,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不那么容易得来的贴纸他们将会倍加珍惜。

㈡适时变换奖励机制,抓住幼儿兴趣点。

教师可以改变以前传统的“我最棒”奖励机制,通过奖励贴纸而设立多种奖励方式:在体育锻炼方面,分组比赛中获胜组每人得一枚贴纸,从而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不仅拥有成功的喜悦,而且提高了他们努力获得贴纸奖励的欲望。这样会更好地督促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奖励机制的改变使孩子们对贴纸的兴趣越来越高,老师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好每一枚贴纸,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正强化物”。

㈢恰当把握奖励时机。

有些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恰当地使用奖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上课坐得端正有奖,活动时不跟小伙伴打闹有奖等等;有些教师很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老师就奖你一张小贴纸”“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饭,不浪费,老师就奖励你”“不打架,老师就奖励你”……这样滥用奖励会产生“德西效应”:一是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变得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学习主动性。

在奖励过程中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要把握好奖励的时机。如果幼儿没有学习动机,或者动机不强,教师就要从外部激励幼儿,推动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儿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幼儿,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适得其反。

㈣家园携手攒贴纸

家园共育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任何时候幼儿园的进步、孩子们成长、教师的教育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对于上述案例中子铭小朋友口中的“我不要老师的贴贴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比这个漂亮的贴贴纸……”也许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没有得到贴纸而沮丧,就会购置贴纸给孩子,孩子自身得到了满足,但无形之中却让孩子滋生了一种依赖感,心里想:“反正爸爸妈妈会给我买,而且比老师奖励的贴纸还要漂亮”,慢慢地,便对幼儿园里的贴纸失去了兴趣。这样一来,贴纸就不足以成为吸引他们的“正强化物”。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这样做的弊端,并且让家长配合幼儿园一起收集孩子们通过努力得到的“勋章”,让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引导家长思考幼儿没被奖励的原因,让家长去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达到家园共育的有效合一,从而更好地引导每一位孩子,而非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

五、让小贴纸发挥大功效

起初,贴纸的魅力是非常显著的,但同一种奖励方式用了一个学期,孩子们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而部分感兴趣的孩子也只是短时间的“想拥有”。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与机制后,小贴纸却发挥了大效应,它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此说来,小贴纸是“强化物”的正面效应,也就是真正成为了“正强化物”了。

猜你喜欢
小朋友机制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小朋友们都哭了
找茬儿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海边玩一夏
孩子(2016年7期)2016-07-11 19:26:40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Let’s DIY Poster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