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喆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大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剧种,秦腔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广泛的流行于西北地区,要求演绎着音广、声脆、音高,风格十分豪放和粗犷。当前学界关于秦腔的起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认可度更高的是:秦腔艺术于秦形成,于汉精进、于唐昌明,于元完整,于明成熟。随着秦腔艺术申遗的成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障碍。
秦腔是一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其背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内涵。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以愉悦为主的时尚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生活,这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作为西部最受推崇、最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秦腔艺术在新文化的潮流的冲击下,走到人们实现的边沿,受到冷落,异常寂寥[1]。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我们发现观众对于戏曲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一批京剧名家,他们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在进行演出的过程中,甚至出现“浅车争听,万巷洞空”的场面,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戏剧发展进入一个小高潮。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这导致秦腔艺术的受众面缩小。另外,现有的很多农民因为生活需要外出打工,因此农村观众大大减少,而青少年观众更加喜爱现代流行文化,如电影、流行歌曲等,因此秦腔的青少年观众也比较少。农村观众和青少年观众的流失,使秦腔艺术的发展存在阻碍。
任何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凭借自己敏锐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社会感,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高质量作品。如元杂剧的兴旺发展和包括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在内元杂剧创造大家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大家创作的作品更多是关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他们均关注国计民生,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就秦腔艺术来说,民国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批优秀剧作家的出现,如杨作荣、李干臣、刘晓石等,优秀的作品代表包括《抢香包》、《商人救国》、《鸦片恨》等,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当前,秦腔艺术之所以没落,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优秀剧作家和高质量剧目的缺失[2]。
在长期的发展中,秦腔艺术成为宁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秦腔受宁夏地区民俗民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宁夏秦腔艺术如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获得发展,“特色化”道路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在编写秦腔剧目时,应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熟悉关系的秦腔故事为素材,对这些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秦腔剧目。
秦腔,尤其是处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秦腔艺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清楚的意识到,农民观赏秦腔艺术表演时,并非是为了从中获得什么知识和启发,更多是为了娱乐。王国维在其著作《宋元戏曲史》中,例举了很多的资料,力争戏曲中的调笑和滑稽功能,这种功能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直都有体现,在戏曲剧本中,多存在以乐衬哀、悲喜互藏的特征。至于当前被广泛关注的戏曲的教育性功能,更多是通过长时间的感染熏陶,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两部作品就可以实现的。当前,宁夏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生态移民、农村医保等民生工程,这些都将对农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进行宁夏秦腔艺术创造时,可以根据这些变化,创作一些贴近当前民情的剧目[3]。宁夏秦腔可以充分的利用西海固文学的优势,不断的完善剧本创作,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秦腔剧目。当前,西海固文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已经具有包括郭文斌、石舒清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作家,可以吸引这些十分熟悉宁夏社会生活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之余,进行秦腔剧本创作,进而使宁夏秦腔艺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进行秦腔艺术表演时,要尤其注意演唱风格的改革。应当将秦腔艺术表演风格和宁夏人熟悉的方言、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玉凤簪》,板式唱腔均是秦腔,在这部剧目中,丑、末等所有角色的唱词、念白等都吸取了宁夏方言的特征,这种在剧目中添加宁夏方言的形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众多宁夏人的喜爱,很多宁夏人争相前往观看演唱,很多秦腔班社都将此剧作为自己演出的主打曲目[4]。
除了融入宁夏方言特色外,可以尝试在秦腔演唱过程中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照顾年轻观众的感受,使其更容易接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这种改变是,不能用力过猛、不能太过生硬,应当恰到好处。舍本逐末、削足适履是错误的,进行这些新的尝试和改变的前提是保持秦腔的艺术特色。
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团推出的著名秦腔艺术作品,融合了现代戏的艺术特色,这部剧的名字为《花儿朵朵》,这个剧目是将秦腔和宁夏“花儿”两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典型体现。其中,“花儿”是宁夏人的歌声,是宁夏人表达内心情感、直接抒情的独特样式,是宁夏人生活的缩影,积淀着时代宁夏人情怀和心灵[5]。
秦腔艺术整体上为人营造一种悲凉、沉重的氛围。通过秦腔艺术,我们可以看出宁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宁夏人谋求出路、不懈拼搏、艰苦奋斗、挑战命运、不断开拓新境界,这些都在秦腔艺术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走西口之所以获得发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除了因为本身所具备的音乐和艺术价值外,更多的是因为它是历史记忆、性格记忆、文化记忆的独特显现。在秦腔艺术中,传达出一种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眷恋故乡、歌颂爱情等精神,其意义延伸至当前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性。
但是,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秦腔艺术等传统民间音乐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对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此,首先,可以大力提倡和鼓励音乐工作者进入农村,收集和整理秦腔艺术作品[6]。其次,将秦腔艺术融进民俗旅游活动。秦腔艺术是宁夏历史文化的记载者,反映出宁夏的民生百态,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促进秦腔艺术和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团体机构应当发挥主力作用,推动秦腔艺术的传播和发扬,如举办专场音乐会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秦腔艺术融入其中,使游客对其产生好奇和兴趣。
在刚刚过去的十九大中,形成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花园。我国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国,拥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的原则。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秦腔艺术在新世纪之初,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促进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广大的秦腔艺术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内容上对当前的宁夏生活风貌进行反映,注意作品的时代气息,进而促进秦腔艺术的新发展。当前政府对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再加上宁夏人们的支持,秦腔艺术一定可以焕发升级,使其成为宁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