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园园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会让中国学者产生共鸣,那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中有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特点,他总是将内心的渴望与美好寄托于音乐之中。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感情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民族,或许是我们长期受到俄罗斯文学作品方面的影响,我们对柴可夫斯基是如此的一往情深,从内心深处就有认同之感,那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宗教音乐与世俗民歌是相互渗透的,他的音乐中既有歌唱性与抒情性又带有不一样的东方特色,恰恰这样的特点就和我们自然地连接到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他的音乐中能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中国每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听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都会被它深深吸引,那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更能听到所处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与向往。柴可夫斯基抒发感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富于哲理性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抒情的身后或贯穿于抒情之中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会让我们产生莫名的熟悉感和认同感的原因。
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只有将民族精神文化与民族手法再加入现代技能融入到传统的音乐之中,才能创作出具有价值的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总是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发挥到极致,比如他的第四交响曲中的俄罗斯民歌《田野里的一棵白桦树》,他的作品恰恰就是在表现当时国家知识阶层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同时,感受那个时代中国文人在面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兴亡之时艰苦奋斗的不屈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蕴含了当时人们的不羁的精神与对未来的奋斗目标,这一点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对柴可夫斯基有那样的一见如故,一听到他的音乐就能找到了认同感,那所谓的认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国家在一次次的政治动荡之中,声泪俱下的检验之中,感恩戴德的昭雪之中,这样历尽千难万苦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这就是蕴含在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民族内涵,同时也映衬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因此柴可夫斯基既属于俄罗斯,同时也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但注重感情的融入,更是在以本民族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融入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是运用了正规发展部的奏鸣曲形式和无标题的奏鸣曲的原则。其实,每一个原则的发展与形式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我们在音乐创作时,是不会对前人的成果照本宣科的,而是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同样,古典奏鸣性套曲的原则和俄罗斯音乐相结合,不但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柴可夫斯基也是根据这样的原则来创作自己内心理想中的音乐的。比如,他在创作交响曲时,为了能更好的表达所处当时背景下人们的向往与追求,他就运用圆舞曲的音乐感觉去代替一般的慢板来创作自己想要的音乐,那是因为圆舞曲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知识阶层中流行的音乐形式,而且这种音乐形式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总是运用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融入本民族的特色元素来表现音乐的感性与忧郁,进一步表达了俄罗斯知识阶层所共有的心境和愿望,可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也不失独创性。
在我看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仅仅是旋律优美,更是具有其内涵与深刻性。虽然门德尔松的《a小调第三交响曲》和《仲夏夜之梦》的形式与配器处理完美、旋律进行也较为活跃,但是他只是注重音乐的表面与技术,而缺乏音乐的内涵,这种美只是图有华丽的外表。再像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都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样具有深刻的内在美,他们的音乐常常在辉煌的外表后蕴含着富于思考的人生哲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是一样的,如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被誉为“珍珠”,而这部作品是迄今在音乐中具有最为悲痛感人的思想——人类的心灵与命运的沉重打击进行抗争。这种蕴含在音乐之中的思想使整个乐曲具有深刻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们领悟到音乐中作者的内心看法,并直接影响听众对人生的态度与看法。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上,能够淋漓尽致的表达内含思想和音乐形象的心理性格刻画,这是在我们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应该学习的,不但要注重表面美更要注重音乐的内在美,所以在音乐的表达上,我们更应该看到音乐深处所要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美学观,已经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对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不但是音乐本身,还有对待音乐的态度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向。在当时黑暗的生活背景下,他仍然热爱生活向、追求幸福,虽然他能够坦然的面对现实,但是并不会由此来局限自己,反而是将心目中的美好理想都寄托在音乐之中,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吗?事实证明,主宰他一切创作的音乐思想对于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也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