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杨红
综合管廊项目的工程设计阶段是管廊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因此,探讨设计阶段存在的影响造价的因素及问题,加强从设计阶段入手的造价管理,摸索出相应策略,对合理控制综合管廊项目的工程造价意义重大。
第一,综合管廊设计的瓶颈是整体规划混乱,地下管线信息缺乏统筹整合,没有相对合理的综合管廊建设标准。
第二,设计单位各专业之间工作搭接不善,设计维度不广、精度不够,各专业交叉、管线打架,节点碰撞,或遗漏项目等设计问题在综合管廊设计上更明显。
第三,设计阶段编制的设计概算,是一个图后成本,时效性差、可比性差,阶段割裂、专业割裂。造价工作无法与设计工作同步,设计方案无法根据造价指标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第一、现有的工程技术规范,没有准确限定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规格,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给出了“适度超前”的原则,设计往往不好把握这个“适度超前”,因此普遍会提高规格,造成前期的整体投资就不合理。目前还没有与指引相匹配的设计规范,这就使得综合管廊的设计阶段弹性区间太大。除了标准欠缺外,目前综合管廊过分强调安全,出现过于保守的断面设计,大幅增加项目投资,并且相对来说还弱化了投入产出比,使管廊运营的集约效应弱化。另外,由于国家鼓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期望利用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于是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模式,无论是政府独立建设还是PPP模式,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面子工程或是业绩、政绩,也会趋向于加快发展高大上的项目,或是增加许多华而不实的成分。
第二,设计单位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经济,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有限,且许多注重功能,欠缺投资额控制意识。大部分的设计图只有在整体完成优化后,才会将主导权移交出来,该种做法会导致设计衔接工作存在误差,而设计变更问题更会随之出现,造价风险也会相对增加。
第三,设计院在设计阶段编制的设计概算,是依据初步设计图纸,套用较粗口径的概算定额,粗估出的工程建设费用;设计概算主要依赖造价人员,而设计师、造价师、工程师、业主不能协同,阶段之间、专业之间衔接不够。首先,工程概算在表现形式上不规范、工程设计概算数据与工程实际结算数据偏差较大。其次,设计各专业不协调,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业主与设计单位不协调,综合管廊设计中“错、碰、漏、缺”普遍存在,一旦出现“三边”现象,就会产生大量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价不断提高。
第一、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现有工程技术规范和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更具体的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并且规范这一标准体系。在技术上突破瓶颈,在观念上消除盲目,用科学的态度确定综合管廊的造价构成,在项目前期,于设计的诸多环节中渗透成本意识和贯彻节约理念,发挥降低综合管廊工程造价的前馈机制,注重设计控制成本之根本,做好事前控制。政府对工程进行造价控制,尽快组织专家、技术力量出台运营阶段的收费标准,以及制定入廊、入廊费强制性规定,降低社会资本风险,提高多种资本参与积极性。
第二、学习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四平市的“四平模式”先进经验,让传统管线运维单位放下眼前得失,权衡长远利益。比如通过采用入廊单位付费,另加可行性差额补贴的合作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原有管线单位参与管廊建设及运营。形成全新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地下管廊空间权属法律关系,借鉴土地资源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出让地下管廊空间权益。转让地下空间使用权,使社会资本、管线单位等愿意参与的所有权人都获益,只是推动管线强制入廊的一个策略,真正目的是要改变过去和现在存在的地下空间“无偿划拨”模式,根除传统管线单位低成本挖沟埋管的老思维和短视,借出让空间,提高其埋管成本,从而推动管线单位改变惰性,消除对综合管线廊的排斥,在原有管线资料和将来的专业规划上给予支持,积极配合管线入廊。
第三、运用BIM技术,在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方案优选、限额设计,应用在设计模型的多专业一致性检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管理和审核环节,实现对造价的有效控制。基于BIM的限额设计,提供三维可视化的设计,使各个专业协同设计有了一个平台基础:在BIM条件下,设计软件输出BIM数据,造价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导入需要的BIM数据,快速实现了建模,及时准确地计算工程量,测算工程造价;若有设计方案修改,重新导入BIM数据,直接得出修改后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实现方案经济技术优化,使造价控制更加精准。基于BIM的设计概算:实现成本费用的实时模拟与核算,并可以为后续建设阶段的管理工作所利用,使设计师、造价师、工程师等在设计阶段能够协同设计工作,避免了设计和造价控制的脱节、割裂设计和施工、变更过多等问题。基于BIM的碰撞检测:在统一的三维环境下,自动演绎各构件的碰撞,进行标识和统计,提高设计质量,检查发现冲突及时解决,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减少返工,以消除预算外变更。
BIM在设计变更管理中的最大价值,不是梳理清楚变更的过程,而是从源头上减少设计变更,以缩减变更带来的工期和成本增加。这种基于虚拟的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等各个领域,是优化设计的一种手段,也蕴含着先进的设计理念。我们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已经有很多通过应用BIM而受益。2017年度重庆市首届建设工程BIM技术应用成果评选,遵义高铁配套旅游BCDE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BIM技术应用,获得三等奖;2017年11月的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临海大道、妈湾一路、通港街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招标,要求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服务、竣工图编制,建立、应用全过程BIM模型;2017年12月,沈阳老城区首条投入使用的综合管廊,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设计、施工全过程,对南北快速干道南段隧道全线通过建模、方案模拟比选,实现了管廊的综合模拟,通过管线碰撞检查、管线孔洞预留分析等实现了设计优化。
第四、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造价成本控制意识,引入竞争机制,增强项目设计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设计人员绩效与投资控制挂钩,并落实到综合管廊各个专业的设计环节。建设与设计单位之间建立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配合应贯穿设计的全过程,保障设计单位的限额设计符合建设单位的标准,且顺利展开、及时完成。设计成果初步完成后,还应当组织参建单位或咨询机构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满足限额设计,体现价值工程原理上的设计优化。设计城市地下管廊,应充分考虑管廊分舱、断面型式、入廊管线种类及规模、预留空间及控制尺寸、建设方式等环节,综合功能要求和经济适用性,加强对整个管廊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第五、实行招投标确定工程设计,从价值工程、方案比选角度选择综合最优的设计方案,兼顾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综合管廊投入大,权属单位多,作为一个线性综合工程设施,具有连续生产和运营的特点,它涵盖了如一般工业设施的土建、设备和材料采购、安装和调试等全套工程内容,非常适合执行总承包。因此,如果社会资本招标完成后,项目的初步设计完成,则综合管廊工程非常适合工程总承包+融资形式。如果实施,可参考综合管廊初步设计估算做为固定不可调总价,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社会资本,以总成本为基础的EPC合同,为综合管廊的投资控制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第六、借助专业的第三方,实施设计阶段监理,积极推行全过程咨询,监理综合管廊项目的前期设计,提供咨询和监督服务,并且政府与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监理贯彻落实。
总之,设计阶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的造价不确定因素多,对工程投资影响最大。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并不容易,但是抓好这个工作,有助于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体现事前控制的思想,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投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