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中有俗”
——谈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

2018-01-27 14:02
黄河之声 2018年15期
关键词:雷州番薯崇拜

何 洋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岭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粤西雷州民系创造的传统文化又是岭南文化中与广府、潮汕、客家等文化并重的四大文化之一。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这里生活着约800万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日常社会生产生活中,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光彩夺目的民间文化。雷歌就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雷歌又称雷州歌,是用雷州半岛方言演唱的歌曲。作为民歌,雷歌包涵了一般民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但从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来看,它又是雷州半岛人民所特有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众情怀。千百年来,在雷州半岛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广为传播并受到普遍欢迎。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是生活模式和集体习惯,是一种文化,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对民俗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民歌既属于音乐学的范畴,又是一个民俗学概念。前者自不用多说,就后者而言,是因为唱民歌本身就是一种集体生活习惯。二者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事实上不仅不矛盾,而且存在大量的重叠和交叉。如能相互借鉴和补充,将更有利于各自学术成果的丰富和完善。

当前,对雷歌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学者们从音乐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需要从更多角度对它进行审视。本文将从民俗学角度对雷歌进行观察和分析希望能获得不同的认识。

一、农耕生产民俗

雷歌中的民俗事象,主要是通过它的歌词内容体现出来的。雷歌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吴茂信在《雷州歌谣》一文中,将雷歌分为生活、爱情、婚姻、农事、童谣、对唱、怒骂、谐趣等八类。《雷歌大全》②一书则将雷歌题材细分为时政、历史、自然、风土、理喻、修养等二十类。可见雷歌题材的广泛性。从这些歌曲的演唱内容都可以不同程度的窥探到雷州半岛人民的一些风俗习惯。

雷州半岛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支柱产业,为海洋性农业经济。“以农为主,以渔为辅”是雷州人民千百年来一直承袭的生存方式。回顾雷州历史可以看到,当地的农耕模式是完全受到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而形成的。自唐宋开始,闵浙之民、中原被贬之官和被流放的囚犯等等来到雷州大地纷纷定居。这些人带来的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在当地扎下根来。大大推进了当地的土地开垦和利用。今天的雷州传统文化也是这些外来人口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创造的。

自古以来,“牛”和“犁”就是农耕文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最主要的农耕文化标志,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农民对“牛”和“犁”有很深的依赖和感情。它们的身影在雷歌中随处可见。如:

农活忙

四边塍草发敷敷,即刻担锄整光撸。

赶牛担犁去犁坯,挑粪下田种番薯。

饲牛好

饲个牛仔角企企,也会犁田会拖车。

放屎放尿得做粪,一牵出门就得骑。

第一首歌中,用短短的四句歌词,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其中包含了“锄”、“牛”、“犁”等农具、也包含了锄草、犁地、施肥、播种等农事环节。第二首歌,通过叙述养牛的犁地、拖车、得粪、可骑四个好处说明了牛在农家的重要性,也折射出牛在农耕文明中的地位。通过上述两首雷歌可以深切感受到当地鲜明的农业生产习俗。

二、饮食习俗

“南稻北麦”是我国粮食种植的基本格局,这也导致在饮食方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人以米食为主的饮食习惯。雷歌中有很多关于人们日常饮食的题材和内容。在当地,人们除了大米做的各式主食外,番薯也是日常主要食物。番薯,即“甘薯”又名“山芋”、“白薯”。是从国外引进的粮食品种。明清前,国人凡外国通称“番邦”。番薯因此得名。明代家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一书中讲述说,番薯有易种植、产量高、用途广、耐干旱等十三点好处。又因雷州地区虽地处沿海实则多旱的地理气候,使得番薯非常适合在这里广泛种植,而且受到人们普遍喜受。有歌为证:

种番薯

乜都不如种番薯,大妃给人小给猪。

薯皮薯蒂好饲狗,犹有薯藤留给牛。

番薯

有它不忧米谷贵,有它不忧食北归。

有它不愁闰四月,有它不忧猪无肥。

因雷歌必须用雷州方言演唱,所以有一些词非雷州母语的人看不懂。第一首歌《种番薯》大概意思是:“种什么都不如种番薯,大的给人吃,小的给猪吃。薯皮薯蒂给狗吃,还有薯藤留给牛。”“乜”字意为“什么”。“妃”是助词大概是“……便……”或“……就……”的意思。第二首意思是:“有它不愁米谷贵,有它不愁度灾荒。有它不愁闰四月(过去食物短缺,三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闰四月更是雪上加霜),有它不愁猪不肥。”这是雷歌中关于番薯的谜语歌。上述两首都真切的表述了番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狗肉”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属上等佳肴,得到普遍认同。在雷州地区,“白

切狗”更是老少追捧、充斥市井摊铺。有“一进雷州狗肉香”的美誉。更有雷歌唱到:

馋并懒

打狗观望说无杖,宰狗推迟说无刀。

吃狗吪候不讨叫,还捎狗肠给老婆。

送酒肴③

第一是狗二是鲎,三是蚶蛘四番豆。

五蟹六蛤七鹅掌,八鸡九牛十鸭头。

第一首原本是讽刺那些好吃懒做的人的讽刺歌。它从侧面反映出狗肉在雷州民俗中的重要性。从上面两首歌词中,不仅可以看到狗肉的身影。尤其是第二首,充分唱出了当地民间饮食特点。真正展示了沿海农耕文化中的民间饮食习俗。

三、婚俗和节日

婚俗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习俗之一,它以具体的仪式为载体,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美好愿望。雷州半岛民间婚俗的主要仪式有:相亲、定亲、回礼、哭嫁、娶亲、做见识、打外茶等十七个。雷歌中有很多关于结婚的内容。如:

送嫁

偌多嫜仔来送嫁,吵吵哄哄到三更。

识哭妃哭多几句,不识哭④个只牙牙。

雷州女子出嫁前一天,姐妹和女伴都要来“送嫁”。当晚行“哭嫁”礼。内容多为诉说父母恩情、离别之情等。这首歌表现的是结婚时,送嫁的仪式和哭嫁的场面。大意为“这么多女孩子来送嫁,吵吵闹闹到三更。会哭的多哭几句,不会哭的装个样子。”

官打扇头

牵嫜入门椅上坐,官打扇头嫜莫骂。

一打你嫜有子嫡,二打你嫜不磨牙。

“打扇头”是“做见识”仪式中的一个环节。新娘进入洞房后,新郎手持折扇在新娘头上敲打三下,是为“打扇头”。后揭开红盖头,行见面礼。礼毕后,新郎将扇交予新娘掩面遮羞,是为“做见识”。“打扇头”喻意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示意新娘要谨记“三从四德”,是确立夫权的象征。二说为图“多子多福”的吉利。从上面这首歌看,本习俗偏向后者。雷话中,“嫜”为姑娘,这里指新娘,“官”指新郎。

打外茶歌

伸手去拿筷一双,恭喜德门娶新娘。

勤俭持家贤慧女,匹配才情正派郎。

……

伸筷去挟鸡翅啰,乖侬念熟人之初。

老父讲清性本善,邻里无人打老婆。

……

“打外茶”即“闹洞房”,打外茶时有专门的《打外茶歌》也是雷歌的一种。又叫《挟鸡歌》,歌曲每段都以“挟鸡”开始,后面展开讲述。主要内容有婚前教育、祝愿祈福、家庭和睦、邻里相处以及打趣新人等。除上述歌曲外,涉及婚俗内容的雷歌还有《姐妹送路》、《陪嫁》、《迎亲》、《洞房花烛》、《压腰钱》等等。

关于岁时节日,雷州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开雷节、清明节、婆母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二十多个节日。雷歌也“记录”了这些节日中的特色风俗。如:

钉赤口

成例年年牛角响,见是门头符一张。

先镇人家安且吉,糊只错乱定不祥。

雷州有正月初二晚上“钉赤口”的旧俗。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张贴红符,以此祛除“流言之祸”,免受“飞来口嘴”所扰。故又称“消口嘴”。上面这首雷歌唱的正是此俗。

偷青

有菜明给嫜不要,心思菜园菜引胎。

思只去园默声挽,子在今年即生来。

在雷州,正月十五元宵日流行“偷青”的习俗。妇女到田地里“偷”一棵菜,是为“偷青”。从上面歌中可以发现,“偷青”与“引胎”有关。是一种生育习俗。雷歌中还包含了“吃粽子”、“放风筝”、“清明祭祖”等等习俗动活。

四、精神信仰

雷州的民俗信仰包含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崇拜对象多种多样,习俗仪式富有地域特点。自然崇拜对象中,有日月星辰,也有风神、水神、火神、土地神、海神特别是雷神的崇拜。祖先崇拜对象有炎帝、雷祖、关羽、冼夫人、伏波将军等,鬼神崇拜对象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等。人们的崇拜心理都是祈祷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人寿年丰。与其它地区和民族一样,是原始崇拜的功利性目的决定了民俗信仰的内容和形式。有关于土地神的雷歌唱到:“福寿无疆春不老,德齿兼全品望高。正位居在五行尾,神诞正逢二月头。”又如:

颂关羽

关圣帝呀关圣帝,三国英雄无第二。

志在春秋功在汉,山西一矣无二矣。

这是一首赞颂关羽的雷歌,表达了人们对“关圣”的崇拜与敬仰。另外,雷州为世界第二大雷区,因“雷”得名。所以当地人对雷的崇拜不难理解。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出海作业惯以有之。所以,海神“妈祖”也是当地人的崇拜之神。雷祖陈文玉以其初建雷州,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的功业名垂雷史,成为安居、繁荣的象征,是当地人们普遍崇拜的守护神。这些都能从雷歌中寻得朱迹。

当地有“过年例”的习俗。以村为单位固定在农历的某一天,举行仪式祭典神明、大摆莚席款待朋客。每年如此,是为“年例”。以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在年例中,大多会搭台唱戏,有的地方也唱木偶戏。首娱神、次娱众。人们会将神像摆在戏台前,或在神庙前搭台,给神唱戏。有雷歌唱到:

“班主名叫九头冇,拾几朝人箱里担。

诱活士农工商客,诳活灵神柴看柴。”

这首歌字面意思是“木偶戏班主是个江湖骗子,不论哪个朝代的人都担在一个箱子里,骗的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来看戏,也骗的各路神灵也来看你的戏。”这其中的“柴看柴”指神看戏。第一柴指神像,第二柴指木偶。同样的题材还有“文武官员做一担,有身有头又无脚。柴人做戏真人看,人也看柴柴看柴。”同样记录了演戏敬神的民间习俗。此类内容涉及到民间信仰的雷歌比比皆是。另外,雷歌中的姑娘歌有专门的颂神歌,其内容包罗了当地人心中所有的神灵和崇拜对象,并作为歌颂的内容。这也说明了雷歌在当地人民心重的地位和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雷歌是雷州人的歌,是三雷大地上的民间文化结晶。它用雷州方言以严格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上面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雷歌,说明其中包含的民俗事象。有的是直接描述民俗活动和场面的,也有的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民俗内容。上文所陈只是冰山一角,在浩如烟海的雷歌中,反映民俗事象的内容不计如数。雷歌本身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用它纯正的语言和朴实的音调发挥着应有的民俗和文化功能。同时,它的歌唱内容,又折射出了雷州人民的习俗和智慧。

研究民歌,就必须研究其植根的文化。雷州民俗文化正是雷歌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文化土壤。在当前这样对非遗的保护和研究日益盛行的时刻,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审视雷歌的内容和功能,希望对更好保护和发展雷歌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对雷州文化的研究、推广和普及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② 林涛.雷歌大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③ 鲎,音hòu。海生甲壳类节肢动物,肉可食。蚶蛘,音hān yáng,一种海螺。

④ 不识哭指不会哭,哭嫁时有特定的调子。不是所有人都会这种调子。

猜你喜欢
雷州番薯崇拜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曾如影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梦中题词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雷州书画作品选
发芽的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