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 杨 扬
(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专业也是一种职业,我国学者夏学銮提出了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需用知识、价值和技能“金三角”把自己武装起来,[1]这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然而,在现实中,笔者发现社会工作教育者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轻视了价值观教育,导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以及社工的高离职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改善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导社会工作者行动和实践的一整套原则和价值标准。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一方面,价值观教育会影响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而社会工作技巧建立在知识和价值观基础之上,所以,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助人自助”这项事业高尚性的认知,有助于保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学术界已普遍认识到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源于西方,其核心价值主要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而,作为一个舶来品,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借鉴吸收了一部分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但为了防止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和宗教情节,仅借鉴了其中一些片段的核心价值原则,如对人的尊重、相信人有改变的能力等,还未形成本土化、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体系。[2]
尽管学术界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专业价值观教育都不够重视。很多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安排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只是把其作为其他课程如《社会工作概论》、《社区工作》等课程的一章讲授。2013年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中也没有专门列出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内容。[3]上到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具体任课教师,对专业价值观教育都缺乏足够重视,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价值观教育也不够重视,更不用说主动内化专业价值观。
在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价值观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这一方式虽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价值观的系统认识,但教学内容固定枯燥、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等特点,不利于学生对价值观的吸收内化,甚至有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往往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这一方式只能用来检验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记忆了多少,而并不能有效检验学生是否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现实中,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恰恰说明了目前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佳。
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应辩证地对待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一方面批判吸收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另一方面应注重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同时,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因而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将实践经验和时代精神融合进去,在“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强化各主体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一,应在社会工作教育的相关文件中将价值观教育置于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位置,规定各个高校应将价值观教育课程列入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教授;第二,专业教师应在学生知晓了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是什么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省自身,促进价值观的吸收内化;第三,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工作价值观,指导行动和实践,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
要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使学生能够内化吸收社会工作价值观,并指导实践,笔者认为首先应摆脱单一的、枯燥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较多采用案例教学、工作坊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其主体性;其次,应当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与课程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情境和伦理困境,引导学生针对自身实践思考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实现反思成长;[3]最后,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全面考核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掌握和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