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娇
(百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高校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数学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数学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中的某些“脱节”以及课程设置本身所存在的种种不足的现象。
上述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课程中的主体的参与问题,学生虽然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然而缺乏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体会到数学的思想[1]。从整体上看,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中缺少了主体的创新,而这就成为了高校数学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为了推动高校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培育更多的数学优秀人才,把理论与实践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必要推动高校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改变,为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反思和预设思考。
从现实背景看,新时期以来,高校的数学课程一直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未能够和现代的社会问题实现真正的“沟通”,社会上也兴起了一种数学无用论[2],认为只学会基础数学,能够应用在日常即可,对于数学学科的淡化和边缘化值得人们的反思。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高校数学教育担负着一个学科繁荣和发展的使命,在当前的背景下,如何去推广和发展数学教育刻不容缓,而这也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问题。从教育的本体看,育人功能也是值得数学教育者所要深思的一个重大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具有呈现形式与核心价值,如果从工具论的表象把数学单一归类于一种工具理性和工具价值,从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科核心价值的一种无视。任何学科都具有其价值和创造力,每一个数学家都堪称哲学家和艺术家,在数学教育课程中,如何去培养一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工具人,是需要课程教育者反思的重要问题。如果想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专业的学者,首先是要让他们能够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局限于课本知识。众所周知,在硕士与博士阶段,数学专业所涉猎的领域更加广泛,从近年来学科化的浪潮中可以看到,每一个领域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更多的走向了交叉学科的方向。每一次数学建模大赛都是在考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他们的应用能力,而不是考量每一个学生在书本上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能力,从这种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上,可以看出教改方向的变化趋势和必要性。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以及从课程参与的主体来看,目前在高校数学教育改革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思考:
高校数学教师在院系设置上一般归属于基础系,因而教师的课程构想与教育实践活动都有所限制。正如前文所述,面对数学人才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需求,这种设置显然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所阻碍的。而这一点所引发的另一个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了。“填鸭式”教学和传统的书本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成为动力和创新,反而阻碍了他们的思考和进步,但是这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对于他们的积极性的破坏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虽然课程设计以及教材内容是主要的客观要素,但是作为参与者的两方主体,在课堂实践中的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作为科班出身,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恰恰这一点成为了局限性。如前文提到的基础系,很多老师过于重视本学科的知识理念,可能对于其他相关或者非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所不及,这一点会在课程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受到阻滞。比如相对的医学领域、生物学、社会科学等等领域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3],没有办法生动的去展现给学生。
摒弃封闭式的高校数学的教学课程,提倡一种跨学科式的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倡导学生和老师能够在更多不同的领域加强他们的学识和见识,以更多灵活的个案与形式来丰富课程内容。积极参与建模大赛,走进更多学科领域来认知数学在新时期的重要性。
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
高校数学课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当以人为本,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联系课程内容、方法、教师等多方面问题,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高校数学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创新实践,客观上受到时代发展约束,主观上是符合育人成才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