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21)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必须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认识主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思想状况、认识材料的来源等。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流血牺牲与艰苦斗争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发展的峥嵘岁月已相去甚远。从他们的成长环境来看,家庭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使得他们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感性认识的缺失使其难以从理性上认识我国的光荣历史。他们对中国革命史仅有的一些了解和认识,大部分是通过长辈的口述、影视剧等途径获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实甚至扭曲。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在中国革命史方面的知识储备呈现碎片化和疏离化特点,缺乏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增长与传播呈现大爆炸趋势,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汹涌而来,泥沙俱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通过影视剧、书籍等途径对我国的青年学生施加影响,妄图达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他们极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而其本身涉世不深,知识积累有限,对社会事物的观察和批判能力不强,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存在着兼收并蓄的倾向,长此以往,头脑必然会陷入混乱和误区。“当下,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树立怎样的志向和信念,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1]因此,我们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发挥传统文化魅力,把网上内容与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贴近生活,更加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大学生受到健康网络文化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感”[2]。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片面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学生体验的现象。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简单地采取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道德之袋”,对其施加“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单向影响,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口头接受而心理上不认同的结果。从认识的形成、发展规律看,理论是认识发展的理性阶段,理性认识及其发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因而,思政课教学必须打破既有模式,高效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对思政课产生兴趣,达到心理上的接受和思想上的信服。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3]。高校作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元化。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丰富的革命思想,具有宝贵的历史内涵和强大的德育价值。例如,厦门总工会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厦门大学历史文化展馆群、陈嘉庚纪念馆、厦门特区纪念馆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开拓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正是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将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4]。
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认知、导向、统合、驱动和塑造五个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认知价值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更为凸显,它本身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生通过认真了解和清晰梳理,能够感知党的伟大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去。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向价值源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社会现象,获得真知,实现个人理想。红色文化资源的统合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基于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在制度与法规的保障下,为民族伟大事业共同努力。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也会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奋进。红色文化资源的驱动和塑造价值,主要体现在先进文化具有激励、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必然能从红色文化中获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克己修身,勇于创新,砥砺前行,创造美好未来。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情境性和感染力是其鲜明的特质。相对于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和平白的讲述,那些承载着革命历史和伟大人物活动轨迹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使人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如身历其境,产生厚重的历史感。另外,在很多历史纪念馆,声光电设备的配合使用,能使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受到刺激,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例如,走进陈嘉庚纪念馆之“纾难救国 民族之光”主题展厅时,伴着一曲《南洋、南洋》,参观者不由得会放慢脚步,而陈列柜中摆放的南洋侨胞支援抗战时曾经用过的饭盒、医药箱等物品,似乎能使参观者透过实物闻到战争的硝烟味,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进而真切地感受到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侨胞浓浓的爱国之情。
厦门作为近代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和改革开放中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尤其是 20世纪的光辉革命岁月,成为厦门城市记忆中特别珍贵的一部分。厦门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厦门留下的革命遗址。2010年起,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各区普查人员,历时三年时间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普查。至今,厦门仍保存着97处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全市革命遗址大致分布如下:思明区33个、湖里区4个、海沧区2个、集美区22个、同安区4个、翔安区21个、厦门大学11个”[5]。这些革命遗址,每一处都是厦门的“精神地标”,都是厦门红色历史的浓缩和厦门红色文化的载体。
近几年来,在有效利用厦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方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下结合该学院的经验,探讨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措施和途径。
作为一所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健全其独立的人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该学院系统设计了以生活化德性培育为主线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即把社会生活范式引入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方式来统合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价值世界与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生活世界的融通。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以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专题教学、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依托,通过整合论证,将实践教学作为四门理论课程的衍生,设立了十个核心主题。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应的两个专题分别是厦门红色文化之旅和历史情景剧。厦门红色文化之旅专题,是指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革命遗址、走访先进人物等方式,获得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并撰写书面报告。历史情景剧专题则是指在厦门红色文化之旅的基础上,让学生查阅资料,编写剧本,并自导自演,将情景剧搬上舞台,还原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真实面貌,并将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果进行展示。这种专题式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穿越时空,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境中,零距离地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精神,启迪觉悟,获得新知,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建构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不可或缺的媒介。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听报告、看展览、去陵园等层次上,呈现临时性、表面化等特点,教学效果欠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列入学校总体教学规划,按照德育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从常规化、低成本、可持续性方面考虑,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厦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影响大等特点。基于此,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本着双向受益、合作共建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学校和基地的良性互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集美大学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传统,因此,诚毅学院还积极挖掘校内资源,与校史馆、校友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陈嘉庚纪念馆、集美鳌园不仅免费让大学生参观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义务讲解员等实习岗位,从而使大学生实践活动更加深入,更富于实效。参观陈嘉庚纪念馆、集美鳌园,不但是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而且还被纳入了学院的常规教育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应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大学生厘清认识,消除误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般来说,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榜样熏陶比枯燥的说教更加富有教育实效,也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6]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充分利用厦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请进来”的内容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厦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将其融入课程专题教学中。例如,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关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将陈嘉庚先生和南洋华侨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及其所体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重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二,将厦门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学院在学生每日上课的必经之地设立了陈嘉庚语录碑廊,300米长的碑廊两侧镌刻着 80条陈嘉庚先生的重要言论和珍贵语录,内容涉及爱国爱乡、兴学育人、诚信果毅、艰苦创业等方面,这拓宽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渠道,有利于学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实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第三,请老红军等英雄人物做专题报告,用极具精神感召力和说服力的革命历史事例感染教育大学生。“走出去”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参观考察,即根据提前制定的计划和确定的主题,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调研,让学生根据个人心得体会写出1000字左右的实践报告,并安排时间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二是体验红色生活,即通过协调,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获得先进荣誉称号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浴血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先进人物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从而提高其觉悟,锻炼其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
[1]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怎样给高校学生作形势报告课?[EB/OL].(2015-08-07)[2017-11-10].http://he.people.com.cn/n/2015/0807/c192235-25889410.html.
[2] 赵忠伟,丁立华.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88–191.
[3] 胡锦涛强调学习中国革命史 发扬光大党的传 统 [EB/OL]. (2006-07-26)[2017-11-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62 7379.html.
[4]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EB/OL].(2016-11-19)[2017-11-10].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119/c1003-28880624.html.
[5] 97处革命遗址 讲述厦门红色往事[EB/OL].(2016-10-17)[2017-11-10].http://www.xmnn.cn/aggfe/zxdt/201610/t20161017_5005971.htm.
[6] 王淑红,梁士朋.高等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与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