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重庆400041)
始终强调坚定党性、增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干部党性教育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1]7,然而,新时代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严峻形势仍然没有改变,“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61,这显然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地位不相适应,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因此,新时代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党性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并以“永远在路上”的立场和原则切实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锤炼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要求,即阶级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党性特点,着重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3]114,“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4]766等论断,明确了无论历史时期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党性本质上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这也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然而,当前由于党性教育的部分主体、客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党性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且党性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也明显制约了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党性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从准确把握党性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视角出发总结历史、联系现实。
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中华民族能够团结起来走向光明前景,从根本说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原则。这种高度的“严格”集中体现在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来坚守党性,体现在和平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用“高线”和“底线”来锤炼党性,而始终贯穿其中的就是党性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1942年7月14日,负责中央党校组织指导工作的任弼时专门作《为什么要作出增强党性的决定》报告,他指出,党中央作出增强党性的决定是基于客观、主观、历史教训等因素提出的,旨在强调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党。他解释说,“过去在党内党性锻炼是一般地提出过,而不是把它当作特殊问题提出的。过去各地党校或训练班都有一门功课——党的建设,这就是党的教育和党性的锻炼;过去反对机会主义思想的斗争,也是党性教育,是在实际斗争中间锻炼每个同志的党性”[5]238。这说明我们党之前的党性教育更多是作为党性锻炼一般开展,但在党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之后,党性教育的地位迅速提升,尤其是在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之后,党中央政治局逐步把思想领导放在了第一位。延安整风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党性教育主要以围绕党校集中学习和整党整风两条主线展开,旨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实际行动中增强党性,切实保障从严治党的有效执行。
1.1.1 党校开展党性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党加强党内教育、设立发展党校的基础之上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以前,党校开展的党内教育主要偏向实际应用,党的建设课程也以党务常识为主,党员干部理论修养上的不足不利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坚守党性。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干部教育要加强对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的学习,也就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6]801。延安时期,中共党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党校,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和研究党史切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开始弄懂弄通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共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由此形成的党的战略策略的正确性,从而在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增强了党性,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7]。至此,党校党的建设、马列主义理论、中共党史课程成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的主课。此后,无论党校如何发展,党性教育都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突出表现为党性教育和理论学习共同提高、党性教育与中心工作统一起来、党性教育与作风养成紧密结合[8]。
1.1.2 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党性的重要手段
从延安整风、1950年至1954年整风整党运动、1957年开门整风、1983年至1987年全面整党以及党的十三大以来历次学习教育活动,主要都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等问题。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性修养不足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9]38,使他们清楚明白组织教育不能代替自身党性修养水平的提高,“整风主要靠自己下苦功夫”,“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而且“整风要与检查工作联系”[10]91-92。这种党性教育既包括主题性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文件、党史、党章党规党纪以及不同时期领导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包括传承党的优良作风、严肃党的纪律和纯洁党的组织,总之是通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着眼长远奋斗目标的同时,也制定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奋斗目标。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将面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仍然需要以坚强的政治定力、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我们党在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就要求党性教育一直处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以“增强党性”为切入点继承发扬了其重视党内教育和严格整风的优良传统,也探索总结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首先,从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开始破题,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不断丰富党性修养的科学内涵,为党性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领导干部极易忽视的“小事小节”上升为考评领导干部、检验党性的直观标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始终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与抓早抓小的原则,注重把党性教育融入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努力以优良党风政风塑造党的“清新”形象。第三,习近平明确指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11],既有效保障了党性教育的规范化和长效性,也夯实了制度治党所需要的思想引领和行动自觉。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中,有关明责、督责、问责的制度化体系,突出强调了要强化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也明确了纪律处分和问责处理的情形。第四,党始终把高悬反腐败利剑、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党性教育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在党中央密集“打虎”“拍蝇”“猎狐”的高压反腐震慑下,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唯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教育、不断追求崇高的党性修养,才能筑牢不想腐的“精神堤坝”、恪守共产党员的职责。
在此基础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得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和根本性地位,把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1]63的党性锻炼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牢牢把握了我们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的传家宝,着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宗旨的根基作用,把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单独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方向,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1]63;进一步明确了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提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1]66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依规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政党治理现代化理念。以上战略部署均为新时代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明确了政治方向、创新思路和核心内容。
“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是指领导干部增强党性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最终实现的程度,它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主体与客体的契合性、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当前,干部党性教育作为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虽然已在营造氛围、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健全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实效性不均衡、难以持久的困境。
由于党性教育还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才储备、研究机构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党性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应用对策方面,呈现出重复化、碎片化、表面化现象,有关党性教育的基础理论、党性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党性教育的经验启示等研究比较薄弱,致使党性教育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扎实、务实管用特点。因此,领导干部在具体实践中就容易出现认识模糊、重视不足、学习不深的问题,比如没有完全认清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情、由情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12],忽视了党性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比较关注学习教育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党支部建设对党性教育的硬性要求,出现了“活动性教育多,系统性教育少”“学习时教育多,实践中教育少”的现象,教育形式也往往采用单一化、传统型、形式化等方式。
党性教育的主体由各级党委(党组)、组织部、宣传部、纪检监察机关、各级党校、领导干部个人及所在单位共同组成,其中领导干部个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然而,现实中把党性教育看作“党校专责”或是“各自为营”“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实现各教育主体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层层推进的要求,也没有充分调研教育客体在思想工作实际中的困惑。对于教育客体而言,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自身即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多以“被动性”“参与性”身份出现,忽视了组织教育虽然是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党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教育客体“各有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党性教育活动“就可能获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13]99,因此也没有熟练掌握反躬自省式的修身养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14]这三个增强党性的基本途径,“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
“实效性”关注于结果价值,“有效性”关注于实践过程。党性教育过程有效,不代表结果一定具有“实效性”。当前,干部党性教育往往出现以过程导向的“有效性”代替结果导向的“实效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党性教育的目标设置缺乏精准性,有的教育主体习惯采用抽象性、口号式政治要求作为预期目标,既没有回应现实问题,也没有入脑入心,从而导致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无从抓起、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党性教育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中处于弱化地位,需要各责任主体相互配合、管理运用的党性教育综合考评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因此在缺乏制度保障、激励机制的形势下,干部党性教育难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协调性和长效性的发展格局,其最终结果距离增强党性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新时代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明确干部党性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战略地位、总体布局及责任要求出发寻求破解思路。同时,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应严格遵循“实效性”的本质规律,即预期目标是前提;理论研究、营造氛围分别是核心和动力,关系着党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考评机制是检验和保障,关系着党性教育的结果如何符合预期目标、最终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上述路径设计将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要求,即内在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外在的规范性、约束性结合[15]。
衡量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要看预期目标最终实现的程度。干部党性教育是以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最终通过学风、作风、家风直观地反映出来。要实现这个预期目标,就必须深入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设置预期目标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就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2。这个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看重以质量为导向的结果价值。二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必须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三是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主心骨”“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为那些党性坚强、恪尽职守、开拓创新、“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撑腰鼓劲。上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回应了当前党的建设中简单以“数量”“时量”“为任务而任务”的突出问题,展示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崇高价值追求和坚定理想信念,表明了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约束和惩治、更是激励和保护的鲜明立场,为设置干部党性教育的预期目标确立了基本原则。
干部党性教育的预期目标是在远景目标与具体目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第一,远景目标,即“自觉作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63,它决定着党能否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多数领导干部通过反复地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对远景目标提高了理性认识和政治认同。然而,如果仅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政治要求作为干部党性教育结果价值的参照标准,那么领导干部短期内难以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新四风”问题的出现。第二,具体目标,即以坚持“质量”导向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设置预期目标,它决定着党能否拥有坚定的信念。当前,各责任主体可针对“新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案例、“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以及领导干部在增强党性方面所存在的思想困惑等开展经常性、专项性党性教育活动,明确正风肃纪、强化担当意识、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目标规划。然后在这些具体目标逐一实现的过程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党性教育的过程也是爱护干部、培养干部的过程,从而坚定对全面提升党性修养的信念。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集中体现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中,它关系着党能不能始终成为自身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能不能最终实现,也决定着党性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真正成为领导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的有力武器。在理论入心、情感触动、信念重塑、实践锻炼四个环节中,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它符合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的特点,正所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6]9。因此,从提升理论说服力的视角出发,必须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
3.2.1 明确党性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深化党性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
党性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主客体关系、内容、形式、目标、过程、环境、考评等方面,关系着党性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党性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究包括“主体构成”“客体构成”,尤其要重点研究“党性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等。党性教育的内容研究贯穿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包括“主题分类依据”“主题关系”“主题特点”“主题组合”“主题功能”等,不能完全以红色精神主题、纯粹说理式主题代替党性教育内容。党性教育的形式研究应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既不能过于依赖传统教育形式,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兴教育形式,应根据党性教育的内容特点研究“形式分类依据”“形式使用条件”“形式组合”“形式作用”等。党性教育的目标研究包括“目标设计依据”“目标设计内容”“目标实施进度”等。党性教育的过程研究包括“过程特点”“过程要素组成”“过程运行条件”“过程作用”等。党性教育的环境研究包括“环境分类”“环境特点”“环境要素组成”“环境影响”等。党性教育的考评研究包括“考评原则”“考评对象”“考评主体”“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结果及运用”等。总之,深化党性教育理论研究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协调推进的原则。
3.2.2 强化党性教育的组织保障是深化党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撑
一是由组织部、宣传部牵头整合来自党史研究室、党校、高校、党性教育基地的科研人才,通过课题招标、委托课题等形式加大党性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并推动课题成果交流与优秀成果的公开发表,为党性教育参与者提供理论视角和方法借鉴。二是组织部可坚持以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带动科研发展的原则,建立完善党性教育优秀师资库、优质课程库,明确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层面先进典型人物的具体申报条件和奖励规定。三是党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坚持政治过硬的优先原则,通过引进人才、培养现有人才、聘用兼职人才的方式不断充实党性教育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考察力度;另一方面坚持党性教育专业化原则,成立研究中心或组建学术团队推动党性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学、科研、资政、评优评先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力度。
党性教育“大氛围”是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党校系统的“小氛围”,而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原则开展的实践活动,党性教育不受重视、实效性不强,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就容易受到污染,而一旦污染再想整治就要花费更大的气力、历经更艰难的过程。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着重指出了政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这说明了党性教育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方式,也再次指明领导干部要在党性教育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一,营造党性教育的“大氛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增强党性”形成“学用结合”的良好氛围,以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感召力发挥好“头雁效应”。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借助组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时机,基本补足党章党规党纪、习近平关于党性修养的系列重要论述、正反面典型案例,把党性教育融入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中,以期达到亲自理论阐释、现实解惑的目的,也就是以朴素真实的风格向广大党员展示自身增强党性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具体实践中展示自己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品格,比如专项治理扶贫开发领域腐败问题,或是愿意下基层担任贫困村书记接受艰苦环境锻炼等。
第二,营造党性教育的“大氛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按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5+2”总体布局系统设置党性修养主题,把“增强党性”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并根据不同主题内容组合设置多种教育形式,比如专题讲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党性分析、仪式感教育、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岗位锻炼以及对照党章党规和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开展的党性检查,还有微党课、微课堂、智慧党建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着重体现在反腐肃纪方面,也就是说来自外部的党纪法规制度层面的约束与来自内部的自觉接受他律的约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契合。然而,从党员干部自觉提升党性修养的“内生动力”、实施途径来看,其自觉性、崇高性还远没有达到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有的党员干部出现了理论修养上“思想武器”没有熟练掌握、政治修养上“精神之钙”没有充分补足、作风修养上“群众路线”没有踏实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上“高尚情操”没有坚守培养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尽快建立健全干部党性教育综合考评机制是推动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迫切需要。
建立健全干部党性教育综合考评机制,需由各级组织部门在同级党委的领导支持下出台考评细则,明确考评原则、考评对象、考评主体、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结果及运用。具体来说:第一,考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结果价值导向、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第二,考评对象。考评对象包括干部党性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领导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考评对象由各级党校校委、管理部门、教研部门、班主任、学员、学员选送单位组成;领导干部在单位期间及“8小时之外”,考评对象由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人、机关党委、党支部、领导干部组成。第三,考评主体。考评主体由组织部、宣传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党校及第三方评估组成。以上除第三方评估外,由各级组织部门在同级党委的领导支持下统筹管理所有考评主体,成立考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第四,考评指标。考评指标由学风、作风、家风、反腐肃纪、党支部建设、党性分析、工作实绩组成。党校学习期间关于工作实绩的考评指标改为岗位锻炼。第五,坚持“知行合一”、定性与定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常态性与动态性、关键节点与一般性工作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第六,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一方面由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掌握,纳入年终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重要参考,另一方面由组织部统一掌握,纳入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中。对于考评结果优秀的,组织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要及时给予通报表扬、奖励激励,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优先条件。对于考评结果不合格的,组织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要及时约谈、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总之,新时代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弄清楚党性教育对于增强党性修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必须从历史和现实层面准确把握好党性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因为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增强而逐步接近、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追求目标,从而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中担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大牛.毛泽东与中共党史课程进入党校[J].党的文献,2017(1):65-75.
[8]陈述.中央党校加强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3):34-43.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12]孟庆松.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N].光明日报,2016-02-24.
[1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祝灵君.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3):21-27.
[15]姚桓.提高从严治党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探索,2017(4):96-100.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