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直到70年代我国才开始关注和讨论高速公路,对于“中国要不要发展高速公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无需讨论的话题,却争论了十几年。没有改革开放和思想大解放,就没有80年代我国高速公路的诞生和后来的大建设、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公路里程短、标准低、质量差、通行困难等问题非常突出。以北京至天津塘沽公路为例,全长172公里,平均每公里都有一个道路交叉口,加上汽车、马车、自行车、拖拉机混杂行驶,机动车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5年,我国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到国外考察高速公路,发现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每条车道的通过能力可提高三倍至四倍,行车速度可提高两倍左右,交通事故可减少60%以上,汽车油耗可降低1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我国很有必要建设高速公路,主管部门也曾积极主张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但最终因思想认识和资金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提出,“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 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我国交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但对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多。有的人认为,高速公路主要是为小汽车高速行驶服务的,中国小汽车很少,今后也不应该大量使用小汽车,不需要修建高速公路;有的人认为,中国人多地少,高速公路占地多,而且占用了农民的土地,建成后农民的马车、拖拉机、自行车无法通行,脱离群众,不符合中国国情;还有的人认为,高速公路造价高,需要的钢材、水泥数量很大,现在国家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材料修建高速公路;甚至还有人认为,修建高速公路是“高消费”“自由化”的表现等。
思想认识不统一,给高速公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以致于原本有希望修建成的沈大高速公路,只能以一级公路的名义建设,但其路基均按高速公路设计,以便随时改为高速公路,又不会造成浪费。最早修建的山东济南至青岛、四川成都至重庆、北京至河北石家庄等一批高速公路,也是把名称变通为“汽车专用公路”后,才得到有关方面认可而上马的,通车后又陆续改称高速公路。
1988年以后,沪嘉和沈大两条高速公路通车运行,使人们体会到了高速公路的优越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社会舆论开始向有利于高速公路发展的方向转变。
1989年7月,在辽宁沈阳召开的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时任国务委员邹家华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发展高速公路不仅要着眼今天,而且要着眼明天。”会议经过讨论,统一了思想,在国道主干线和交通量大的路段建设高速公路是必要的,并确定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网”的工作方针,从此一条条高速公路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回顾过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思想大解放,高速公路发展可能将更迟。同时,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让高速公路建设有了更急迫的需求。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畅享着世界上最长里程的高速公路网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