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宗旨,这里所指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特点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训练而学会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教学不仅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提倡分层教学,旨在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分层而促进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我国,分层教学古已有之。孔子倡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确,教育者所面对的对象是富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在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这也就要求教育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去对待他们。就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训练中的耐力等都有所不同,这自然要求体育教学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身体机能、素质和能力水平等,采用科学的分组分层方法,将机组各自水平相当或相近的群体予以区别对待,结合层次学生的特点而指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以引导学生通过训练而达成预期目标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任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好地改善实施关系,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高职体育发展是高职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高职院校一般很少招收体育特长生,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育基础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校园体育活动和各种社团、协会中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不多,加之体育课程的时间不长,这自然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力度不够,这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而分层给予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目标、过程、训练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要真正做到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相应的发展,这样的分层教学才会有效。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将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分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2]”,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后,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层,其中,A层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有较好的运动习惯,对体育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B层学生则为中间层次,C层学生则身体素质较差,没有一定的运动习惯,对体育课程兴趣不浓。同时,考虑到男女差异,在分层时可将男生分为三个层次,女生分为三个层次。
对学生分层后,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制定出层次目标。以“100米短跑”为例,对于A层学生,他们对100米跑的技术要点掌握较快,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速度训练上;对于B层学生,目标要定位在掌握100米跑的技术要点并能应用于短跑中;对于C层学生,则要将目标定位在掌握100米跑的技术要点上。如此,目标不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难易度不同,学生更容易达成目标,参与度得到提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所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越来越大,传统的单班授课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在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无论是以提问方式进行引导,还是以任务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获得,都要结合学生层次,分层实施。以上述“100米短跑”的教学过程为例,在教学中,针对A层学生,当通过合作探究方式而引导学生掌握技术要点后,可让该类学生自主训练。对B层和C层学生,要灵活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100米跑的技术要点。如起跑后的加速跑,可设问“在蹬离起跑器后的加速跑,为什么要积极加快腿与手臂的摆动和蹬地动作?”通过问题而引导学生交流掌握技术要点。如针对A层学生在途中跑的技术,学生跑后,可先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学生不能解决时,教师再给予指导。如后蹬角的角度,学生在跑中可能没有意识到后蹬的角度问题,故而在学生练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对B、C两层学生则更多要关注他们在跑中的技术要点掌握情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后,在训练过程中,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小组。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质差异性较大,在训练中强度要有所区别。以中长跑为例,对A层学生,要加强速度训练、速度耐力训练、力量耐力训练,对B层和C层学生则要以耐力训练为主。在耐力训练中,可综合采用极端用力法、循环练习法、等动练习法、静力性练习法等方面进行。当A层学生在运动技术、身体机能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后,可对其进行心理能力的训练,而对B、C两层则要以体能和技能为主。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在教学中制定的目标不同,那么,评价也应有所不同。结合以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来看,重结果轻过程,强调整齐划一。《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强调分层评价。”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如A层学生在训练中需要达到8 分才可达标,那么,B 层学生可为7 分达 标,C 层学生6 分即为达标。
“‘分层-研究性学习’能满足和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优化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来看,分层教学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和体育教学效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教学中也要面临以下实际问题。
首先,实施分层教学,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制定层次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无疑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学生分层并不是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在分层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C层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最后,课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在网络盛行的当下,定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从游戏中解放出来,多参与体育运动。
体育课程的宗旨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训练而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全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定要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