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谦(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621000)
艺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也和时代密切关联。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时代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阶段,因而在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和艺术几乎同时跨入现代阶段。相对论的出现打破了经典物理绝对时空的概念,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于此形成对照的是塞尚用移换视点的方法终结了焦点透视,率先突破绘画领域的绝对时空传统,奠定了自己现代绘画之父的地位。量子理论的横空出世更是彻底地颠覆了经典物理的确定性和定域性理论基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几乎同时,从杜尚抽离艺术作品的确切含义到博伊于斯消弭艺术的边界,当代艺术摆脱确定性束缚之后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可能性,既成就了自由的精彩,也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精神泥沼。
可以说20世纪在人类文明史之中是一个不确定性泛滥的阶段,它让哲学、科学、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而有人认为正是不确定性解放了艺术的创造力,既然科学都证明了确定性已终结,那么艺术必定沿着无序创造的道路狂奔下去。真是这样吗?
一
在对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逐渐深入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基本粒子具有令人困惑的波和粒子双重特征,对于这个现象先后有玻恩的“概率说”,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对它进行描述,它们共同构成了量子理论的主流理论成果——“哥本哈根解释”。这个解释最令人抓狂的就是它对传统世界观的颠覆,比如那个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电子在被观测之前既是波又是粒子,是波和粒子的叠加态,当我观测的时候,取决于观测方法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电子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它,在观测之前电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这意味着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观测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确定性!
虽然哥本哈根解释难以接受,但其后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电子延迟实验的结果与量子理论对微观粒子特性的描述高度吻合。尽管还没有搞清楚微观粒子的真实面目,晶体管、激光技术、核能、电脑、互联网、量子卫星等技术已经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应用了。
哥本哈根学派似乎说对了,这世界真的没有确定性。
当建立在确定性之上的世界观崩溃之后,艺术界的变化一点都不比科学界来得小。从杜尚取消艺术作品的确切含义开始,大量的后现代艺术作品表现出鲜明的量子化特征。即艺术作品的含义不是艺术家在构思的时候设定的,而是由观众的欣赏角度决定的,不同的观众或是不同观看方式可以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离开观众谈作品的具体含义没有意义。这与哥本哈根学派解释描述的电子特征如出一辙。博伊于斯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其实就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之中,将艺术的边界模糊化。艺术被无限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只有观众以艺术化的眼光看待它时才体现出艺术的意义。如同神秘的电子一样,在被观测之前以一种波函数的形式向空间扩散开去,当观测它的位置的时候,波函数坍塌表现为一个确切的点。这时,艺术概念的确定性和艺术家定义的确定性都被消解了。
不可否认,抽离确定性之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极大释放,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大扩展,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偶发艺术、激浪艺术,层出不穷。艺术的触角无限延伸,关注哲学问题、政治问题、生存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历史问题等等。艺术家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一群人。
当代艺术的这种变化本质上体现在价值观的改变。既然测不准原理证明人不可能观测到全部真相,那么眼前才是唯一的真实。永恒不存在了,我们只能把握当下。经典只是虚幻,偶然才是真实。超我过于缥缈,本我才是能够把握的,与其费力追寻超越价值,不如轻松活出自己。上帝死了之后,人获得了彻底解放。这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迷失的时代。
可是,当代艺术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吗?确定性真的终结了吗?这是未来的方向还只是历史的片段呢?
二
量子理论“能够预言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也能够预言那个结果发生的概率,但通常无法预言实际发生的到底是哪个结果。……人们验证了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预言,却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给定条件下,众多可能的结果中只有一个能够实际发生。”1这说明量子理论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没能给出解释,但哥本哈根学派却下结论说确定性已经终结了,实际上就是在回避世界真相的问题,所以它在“近80年来没有一天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指责、攻击。于是就有一些别的理论解释纷纷被提出,这里面包括隐变量理论、多宇宙解释、系综解释、自发定域、退相干历史等等。”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最具诱惑力的课题就是如何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世界的确定性统一起来,找到物质世界的终极法则。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寻找现象背后客观规律的过程,人类全部科学知识都是人所掌握的客观规律的积累。如果真如哥本哈根学派所说,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观测之外的客观规律,那么之前积累的知识是不是都已失效?是不是我们永远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不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那样的话人类就像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不知道周围潜藏着什么样的危险,人类将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
即使是仅从基本安全感需求出发,人类也必须要搞清楚世界的真相问题,所以科学家才会绞尽脑汁去构建标准模型、超弦理论、万物理论等等。如果有一天超弦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那说明这个世界仍然有确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将回到确定性的世界重获安全感。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可能重归价值和有序。如果将来超弦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我相信科学家们一定会重新构建新的理论来解释物质世界。总之,人类寻求客观真相的脚步永不会停止,量子理论引发的困惑只是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的一团迷雾,它终会散去。
缺失了确定性的艺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自我解构的困境,就像哥本哈根学派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薛定谔的猫在观测之前是又死又活的一样,艺术定义的不确定只会让观众感到迷茫,既然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也意味着人人都不是艺术家,艺术越是融入生活,艺术自身的价值也就越接近消失,观众越是看不懂当代艺术。最终导致艺术价值判断标准的混乱,什么是艺术?什么人算艺术家?当代艺术有没有评价标准?什么样的作品算优秀?是媒体的宣传热度还是拍卖会上的价格?这就是为什么当代艺术号称关注现实却离民众越来越远的原因。罗森伯格在《结构艺术的定义》中说:“艺术的性质已变得不确定。至少,它开始模糊起来。没有人能确定地说什么是艺术,或者,更重要的,什么不是艺术。当一种艺术对象尚在哪儿时,例如一幅画,这就是我称之为令人焦虑的对象的东西:人们并不知道它是一件杰作或是一堆垃圾。”3更可悲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已经被资本主义文化侵蚀,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沦为资本的玩具和商业的游戏。如果说安迪·沃霍尔的工厂把艺术品消费品化还有批判消费生存的意味,到达米恩·赫斯特的钻石骷髅就直接把拍卖价格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了。看看当红艺术家里面,杰夫·昆斯,村上隆等人,赤裸裸地讨好消费者,霍夫曼轰动一时的大黄鸭赚足了眼球,但是他们有创造吗?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哪?“很显然,我想说清后现代艺术已成为没有思想指向的情感材料,它仅仅服从了商业与大众之间那种‘正常’的需要。从根本上丧失了艺术对历史与社会的建设性文化张力。”4
和古典艺术一样当代艺术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古典艺术的历史长达千年,有足够的时间去粗存精,当代艺术只有百年,相对于当代艺术活跃地实践,理论研究还很不足,特别是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还没有清晰的描述。这导致当有观众产生困惑和质疑的时候,专家们含糊其辞或者干脆扔给提问者一本艺术史了事。当代艺术的乱象根源在此。
当代艺术在今天是一个价值判断混乱的状态,大量作品并不具有文化的延续性。没有建设性文化张力的当代艺术仅是一场资本游戏。但这注定只会是艺术史进程中的一个段落。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一定会继续寻求确定性,当代艺术也必定重回价值取向,重塑它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要回到古典艺术时代也绝无可能,新的艺术纪元一定会重塑艺术的本体价值,回归直觉认知这一基本属性,建立一套崭新的艺术体系,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统一起来。就像将来会统一经典理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万物理论那样。
注释:
1.[美]B.格林.《隐藏的现实》.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8月,第4页.
2.曹天元.《上帝抛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0月,第172页.
3.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97页.
4.程美信.《关于后现代艺术及其社会基础》[J].《艺术·生活》,2007年第4期,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