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梓馨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教授撰著的一本面向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文献学研究者的专著,是根据王小盾教授所授“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学”课程的讲义,整理成书。该书基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学术经验,共分为进入学术工作的十条经验、学会阅读、利用工具书搜集专题资料等七讲,有近四十幅插图和四个附录。附录部分重点解读了汉文音乐文献在中国古代丛书、类书及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分布情况,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音乐文献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但同时也具有其独立的学科属性。该书的第一讲明确提出了音乐文献学是“目治”的学问。第二讲则进一步说明了“目治”的含义。此外,作者还在书中罗列了了他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必须要掌握的十条经验。其中,他认为最具重要性的是从事实出发和学会做减法。这两条经验有助于研究者对史料形成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是取得学术深度的重要途径。在第四讲中,作者结合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对古典文献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探讨。其一,他认为古典文献学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且服务于学术研究。其二,他列举了四种对于音乐文献学学科内容的意见。此外,作者还将“中国音乐文献学”六个子学科逐一进行了介绍。重点解读了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这三个学科,作者主要从其定义、内涵、核心、精髓、作用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能帮助读者初步认识音乐文献学、中国音乐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目录学、古典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传注学、史源学等学科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该书始终基于作者个人的知识阅历与学术修养,呈现给读者以直观的理论经验。在他看来,首先须秉承的原则是从事实出发,而非从原则出发。他认为判断一个学科的理论是否科学,要看这个理论是否能够解释经验事实。如果在学术研究中碰到瓶颈,则可以从其他角度,寻找新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二是熟读原著,将史料融会贯通;三是进行国学研究要遵照寻找材料、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这三个环节进行;四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即类求书是以目录学为治学门径,作者认为做学术要有分类意识。因书究学是指通过一本书去建立一门学问,作者告诫我们应充分尊重史料;五是做到“读书得间”,在书中寻觅旁人未有的见解,并采用比较法,在比较中获得更详尽的认识;六是“小题大做”,不断发掘理论研究的深度,做到博大与精深的兼容,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透彻地解决问题。在第三讲“掌握文史哲研究的三条途径”中,作者根据中国音乐研究方向性的不同以及历史文献的特殊性提供了三条研究途径:第一条是学会使用古籍工具书。第二条是进行音乐文献学研究,具体包括:工具书的使用,文献考据学训练,古典目录学训练,校勘学训练以及传注学训练。第三条是按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系统阅读,并伴随宏观的把握。
就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结合个人治学和教学经验,针对音乐学研究生发展现状,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对于读者进一步构建学术研究思维,了解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指导作用。
作者以其丰富的文史研究经验,罗列和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史料,史料运用贯穿全文,与方法叙述紧密结合,让读者在了解方法的同时,能够对中国古代典籍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书中第六、七讲专门介绍了域外汉文献中的音乐史料,这项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扩大研究视野,对我们了解域外汉文献有所启发。作者以越南与韩国的音乐史料为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该书的附录部分,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作者在这一部分列举了《日本、韩国古代音乐文献目录》,从乐谱、乐器、乐志等方面入手,对当时域外音乐面貌进行了再现,为研究当时中国音乐的流变情况提供了重要对照依据。
综上,《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与学术品格,阅读这部著作,能帮助读者初步建构起对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知识系统与研究方法的认识,同时促使读者拓宽学术视野,吸纳学术精髓,并进一步明确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作者在书中谈到的种种治学方法、研究途径、学术态度等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也不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全书围绕音乐文献学的知识与方法,在内容上与音乐学缺乏一些联结。但瑕不掩瑜,这部著作对于推进我国音乐文献学领域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