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良 (衡水市群众艺术馆 05300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来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民众,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也将实现向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这就对文化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群艺馆、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实施者、全民艺术普及的执行者,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换位思考,多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文化服务的供给逐渐实现从“由上而下”“以我为主”向“由下而上”“你说了算”的转变。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订单式”开启新时代文化馆服务新模式。
“订单式”就是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有针对性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模式。群众需要一场广场舞培训,你却提供一场芭蕾舞辅导,这就不是“订单式”。“订单式”的出发点在于群众的文化诉求,搞清楚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文化供给。“订单式”也就是在通过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上需要什么,想听什么,想学什么的前提下,由文化馆列出文化服务项目“菜单”,让广大民众按单“点菜”,需要什么就预约下单,由群艺馆、文化馆“接单”后组织专业人员“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群众文化辅导培训。
“订单式”的目标就是实现需求和供给的高度吻合,做到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缝对接,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不出现很大的浪费,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例如,通过调研了解到桃城区广场舞很活跃,队伍多,活动频繁,但舞蹈专业水平有限,队员们迫切想得到专业指导,那么区文化馆就可以在文化服务“菜单”中列上“中老年广场舞培训”,并根据“点单”情况开展“一对多”的广场舞领队集中培训。又比如安平县有不少戏曲活动非常活跃的戏曲村,村民们自建戏台,自购服装,自排大戏,戏曲演出红红火火,颇具成效,但苦于没有专业的戏曲表演老师指导,全靠自学,在表演水平上一直难以突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文化馆在免费开放办馆过程中,就可以在文化服务项目“菜单”上列上“群众戏曲表演培训辅导”,在群众“点单”后,组织专业的戏曲老师“一对一”到村现场开展戏曲表演的辅导。
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大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当前,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虽然近年来,政府利用精准扶贫等契机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扶持力度,建成了一大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文化设施等硬件还是文化资源等软件上来讲,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城乡的文化需求也明显不同。其实,不仅仅因为区位因素导致城乡民众在文化需求上存在差异,就算是同一城区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之间,文化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受经济状况,传统习俗的影响,即便是同一乡镇的不同村庄的民众在文化需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文化惠民的措施和方式上,多采取“自上而下”式,基层群众则处于“积极响应”的位置。文化服务存在着很强的主观性、盲目性,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讲灌输不求效果,结果服务者觉得厌烦,被服务者感到不如意,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文化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差异,这就很难真正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文化权益。因此,文化馆应该在实施免费开放,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创新思路,拓展途径,改进方法,以“订单式”开启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由“政府端菜”逐步转变为“群众点菜”,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一是准确定位文化馆在群文工作中的“角色”。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站,是免费开放办馆的贯彻落实者,是群文活动的的策划组织者,是全民艺术普及的执行者。如果把群众文化事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党和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就是深扎大地,源源不断输送养分的根脉;群艺馆、文化馆等群文单位就是依托根脉,托举树冠的粗壮树干;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民间文化团体、文化志愿者组织则是蓬勃的树枝;而广大民众则是繁茂的树叶。文化馆的工作不应局限在组织本单位编制内的有限人员去开展培训辅导或下乡演出,而是要尽可能的繁衍延伸出“枝杈”,也就是整合全社会的文化资源,组织和发动更多的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志愿者们,让他们参与到艺术普及工作中来,为更多的“树叶”输送生长的养分。
以日常的公益辅导培训为例,一个四五百万的城市,市级群艺馆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也就是三四十个,甚至更少。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与辅导培训,即便每个人都开设一个艺术公益辅导班,每个班上百人,也只能让几千人受益。而如果换一种思路,让他们在健全和完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供需,协调调度民间艺术团体、文化志愿者团体、艺术院校的毕业实习生群体等社会文化资源,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来,开枝散叶、发光发热,那么受益的民众会多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为“订单式”文化服务模式提供人才保障。体制内专职专业文化人才受编制的制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很难满足群众“点对点”和“面对面”的文化辅导需求。所以,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体制框框,在工作机制创新上下工夫。在人才培育上求突破,通过优化基层文化队伍配置,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具体来说各级文化馆都要通过发掘、培养、引进等方式建立以专业文艺人才为骨干、业余文艺人才为辅助的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群文队伍,通过发挥这支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带动、引领当地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一些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热衷文化事业的文艺爱好者纳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根据服务形式、工作任务以及专职与兼职的不同要求,可以把这些人员进行分类,让他们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到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来。进而以点带面,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对人才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使其成为一个跨行业吸引文化人才集聚的新平台。为“订单式”文化服务储备人才。
三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项目评估机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网站、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等平台媒介,通过网络问卷,走访调研、热线电话、微信留言,电子邮箱等渠道途径,广泛开辟集信息发布、需求征集、在线互动的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实现24小时群众文化需求征集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将征集到的各类信息按照个体、群体等需求主体的不同;城区、乡村的区位的不同;主动诉求、被动征集等需求程度的不同;一般人员、特殊人群等服务对象类别的不同等进行梳理分类。在此基础上选出建议多的、重要的、能实施的项目,结合文化服务范畴、资金保障、现有文化资源等实际因素进行成本绩效分析,为“订单式”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订单式”服务与数字文化馆建设相结合。把数字文化馆建设成文化需求反馈的重要渠道;全民艺术普及的网络阵地;群文成果集中展示的平台。一方面基层文艺爱好者或单位有什么文化需求,就通过数字文化馆等平台向文化部门提报培训意向,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对民间剧团、文艺爱好者有针对性的分批次进行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培训辅导;或者聘请资深专家,录制教学讲座视频,上传到在数字文化馆平台中,供大家无偿学习。另一方面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完成后,制作成《群文活动服务手册》,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方式向辖区群众预告,使其提前知晓各阶段的文化服务活动,主动参与到感兴趣的项目中来。在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时,注重实际效果,项目完成后开展满意度调查。
综上,群文工作的落脚点其实就是实施全民艺术普及,保障民众的文化权利。只有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文化服务“菜单”目录,开展“订单式”服务,让群众“点菜”,群众才会给文化馆的文化服务“点赞”。 呼吁更多的“订单式”,实现文化服务的供需对路,才是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