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史话(三)

2018-01-27 17:01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34期
关键词:窑湾津渡京杭大运河

木匠

大运河史话(三)

木匠

上周,我们说到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在沟通了南北五大水系和四大湖泊的同时,还把过去从杭州到北京,须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拉成了一条直线,节省了大约900公里的航路,极大地降低了漕运成本。本周,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人文地理。

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从微山湖到骆马湖这段,是运河上绝无仅有的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由于这里河湖众多,河网密布,运河河道宽阔,两岸村镇相连,水上贸易十分发达,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古镇。如在淮安市以北一百公里的窑湾镇,就是一座千年水乡古镇。

窑湾镇临近骆马湖,盛产鱼虾,生活在水上的渔民,有几万人。镇上有个远近闻名的“夜猫子集市”。每天凌晨两点多钟,都会有满载着各种生活物资及水产品的几百艘货船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在微弱的光亮下交易,货物的好坏、价格的高低、数量的多寡,全靠诚信来维系,天一亮,船就开走了。由于窑湾镇的税收十分可观,历史上,邳县和宿迁县都想把它占为己有,结果一个小镇被一分为二,两县各有一半,这也是中国古镇历史上很少有的现象。

唐代时,窑湾镇就依托水运,为附近城乡烧制砖瓦和瓷器而繁荣了起来;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镇为南北水陆要道,工商贸易昌盛一时。当时,窑湾钱庄的银票可以在全国十八省钱庄通兑现银;镇上的商号、工坊超过了三千六百家,不仅开有江西、山西、福建商人会馆和浙江、青海、东三省等十省商业代办处;还有美、英、法、俄等国的商人开办的商社。

再比如鲁运河的南大门台儿庄,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次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都会在这里上岸巡游一番。当年,枣庄出产的煤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从台儿庄运往全国各地的,枣庄也因此繁荣了起来。

京杭大运河全面带动了运河沿岸城乡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催生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流来的杭州,漂来的北京”的佳话。

大运河最南点——宁波

其实,京杭大运河并非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只是从北京到杭州的运河,它还包括从杭州到宁波的运河。

在今天宁波最为热闹的中山西路北侧,有一处元代建筑遗址。

十多年前,一个地产项目已确定要在这里兴建,而就是开工前例行的文物勘察中,一个布局完整的元代建筑遗址被发现。考古学家根据史书记载,确信这里就是元朝时,宁波衙署专门用来存放罚没物品的仓库——永丰库的遗址。

在宁波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当年从永丰库遗址出土的瓷器。我们的先民应该早就认识到运输这些瓷器,采用水上运输的方式远要比采用陆上运输的方式更为安全、稳妥,而且省时。因此,古时候来自南方窑口的瓷器,都是会先运到宁波,再沿大运河一路北上,发散到北方各地,而来自北方窑口的瓷器,也同样是沿大运河运至宁波,再发散到南方各地。

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当中,宁波的作用还不仅于此。从宁波的三江口码头,沿甬江继续向东航行3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宁波的出海口了。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代三江口码头一直是中国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海运码头。两宋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三江口让大运河有了更为广阔的延伸。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宁波自唐代以来,就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如今,宁波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已开通了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的航线。

大运河夹长江而相望的扬州与镇江

扬州是大运河跨过长江后,流过的第一个大城市。在扬州施桥镇京杭大运河距与长江的交汇口还有大约6公里的地方,有三座大型船闸,其中一号闸建成于1961年,二号闸建成于1988年,三号闸建成于2011年。如今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南来北往的货船川流不息,今天的跑船人可能不会留意到,在离此处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古河道。这条古河道和他们行经的这条热闹无比的航道相比,就显得落寞多了,而错落在其沿岸的大大小小码头,又似乎暗示着该地的不同寻常。这里就是京杭大运河故道上,赫赫有名的邵伯大码头。在施桥船闸还未开通以前,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是从这里经过的。从码头的石阶走上去,你会发现一条古朴的老街,静静地卧在大运河故道的一侧,街路都是由一块块条石铺就的,老街上有许多精美的清代建筑,说明这里曾有过一段繁华的岁月。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运河记忆。魏宝珍老人的家,就在这条老街上,可以说门前的这条河,承载了他所有童年时的记忆。解放前,他的父亲就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麻绳店,出售的麻绳都是船上用的。他小时候也帮家里做过麻绳,他说老街上原有五家麻绳店,他的父亲、母亲、弟弟,还有个学徒,四个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搓麻绳,但就是这样,仍不够卖……

潘明祥是邵伯文化站的老站长,他对邵伯古镇历史很有研究。他说:明清两代,大运河上的商品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很多从北方来的商船,因害怕浪大流急的长江水,于是便将从北方运来的大豆、棉花和淮盐等货物,卸在了位于长江北岸的邵伯码头上,使这里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很大的南北货物集散地……

如今,邵伯码头上,已看不到“桅帆林立,商贾云集”的场景了,而老街上陈旧的老屋也让很多年轻人搬离了这里,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人。随着老店铺的关门以及老人们的离世,老街的记忆也在不断地消退着。

曾经的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码头,随着新航线的开通,老航线的衰败,一些码头已经告别了它往日的喧闹。今天,当大运河以文化遗产的角色再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时,人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保护它呢?

今天,从扬州的轮渡码头上船,不过十几分钟的航程,就可抵达长江对岸的镇江了,尽管一座跨江大桥早已将这两座城市连接在了一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习惯乘渡轮来往于两地。

一个多世纪以前,浩浩荡荡的漕运从苏杭一路北上到达长江南岸的镇江。西津渡是他们要继续北上的必经码头。近代,随着长江航道的北移,西津渡已逐渐退到了岸上。千百年来,西津渡周围的山川、古迹,也让路过此地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金陵津渡小楼山,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一千多年以前,唐代一个名叫张祜的诗人(就是那个写过“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那个诗人),留宿在西津渡的一家小客栈里,当他借着月光来到渡口,远眺被夜色笼罩着的江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遂脱口而出了这首小诗。诗中的“金陵津渡”指的就是西津渡,而非南京的什么渡口。

除西津渡外,扬州和镇江的名胜古迹,还有瘦西湖、大明寺、何园、个园;金山、焦山、北固山以及三国时代吴文化的发祥地铁瓮城、宋代学者沈括的故里梦溪等等。历代诗人咏扬州和镇江的诗词也是多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唐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唐人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以及宋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京口即镇江,瓜洲即扬州。)

和宋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北固亭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在镇江东北江滨的北固山上,北固山与金山、焦山并称“京口三山”,据说三国时,刘备招亲即发生于此。)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窑湾津渡京杭大运河
窑湾古镇
京杭大运河
西津渡古街忆旧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窑湾古镇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从窑湾进攻战斗看急袭战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