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和
佗城不是城,是一个镇。不过,2200多年前的这地儿,还真是个城,是龙川县的县城。这县城是秦始皇下旨设立的,它的首任县长就是后来当了南越王的赵佗。
赵佗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精通文韬武略,19岁就成为50万平南大军的副统帅。赵佗很有出息,他胸怀“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挟着秦国的文明,一当上县长,就立志改革开放。引进铁制的生产工具,传播先进的秦国文化,帮助越人摒弃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实施“和辑百越”、“汉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短短6年時间,就把个龙川县治理得井井有序,上下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人们拥戴和感激这位给越人创造福祉的人,为他建祠,为他塑像,为他立传,直至把龙川县的旧城叫成了“佗城”为知足。而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南越王庙,堪称赵佗在人们心中耸立的符号。
上世纪40年代末,毛泽东曾经风趣地对要去岭南工作的同志说: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在与客家人的交谈中,他们也认为赵佗应是第一批南迁的客家人。当然,为了南越的巩固和发展,赵佗后来还采取了一次移民措施,由他建议,秦二世批准,以为军士缝补衣被为由,从北方征迁来1.5万名未婚少女。这些少女,一个个花朵般水灵灵鲜亮美丽,后来也没能再回到故乡,有的嫁给了那些征战岭南的军人,有的嫁给了当地的越人,为其生儿育女,泽荫子孙,为南越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奉献和牺牲。
佗城镇有一个村庄叫佗城村,全村才2000多人,而姓氏却达140多个,这在全国少见。人们称这是一座姓氏博物馆,也是2000多年前的那批南下军人们就地安家落户的活见证。
走在佗城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行在历史丛林深处,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能发出古老的回音,身边的每一件物体都会讲述昨天的故事。
苏堤是佗城的一大胜景,建于宋代。当初,大文学家苏辙被贬官来到这里后,看到当时嶅湖旱涝无常,村民田园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于是,苏辙就倡议村民筑堤堵水灌田,从此年年旱涝保收。后人为纪念他,便称此堤为苏堤。
其实,如果故事仅仅于此,确也没什么太打动人之处。而偏偏是苏堤对面一座小亭子里的两副对联,令人对它不得不产生兴趣。
其一:此地亦良佳,勿太忙,且暂时休息;前途应尚远,莫多恋,但少顷便行。
其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在凉亭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卿将往事谈谈。
对联像是说书人的开场白,也有劝人宽心舒畅之意,且充满哲理,令人回味。
山山水水到过不少地方,曾经这样想:出外旅游,观山听水看风景,自是应当之事。但,如果要把此行赋予一个“文化”的概念,仅此便难胜其任,似乎只有贯以“读”的含义,方能读出山水的灵性,读出风景的神韵。以上两副对联,似乎在验证拙见。当然,读山水风景与读对联的意味是不尽相同的。
距南越王旧居不远处有一口井,叫越王井。此井有2200多年的资历,它滋润过南越王的口唇,也流经过普通百姓的肠胃,至今仍水波潋滟,清澈甘洌,从未干涸。南越王活了101岁,据说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
南越王的长寿究竟是否因了这井水的缘故,不得而知。但,佗城如今长寿的老人多,却是事实。据当地人介绍,仅2000多人的佗城村里,95岁以上老人就有98人,100岁以上老人也有3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应该说,这些长寿老人与饮用的水和食用的粮不无关系。
行走在佗城,俯视身边流水清澈,眺望远山树木葱郁,不由想到了人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对其保护的责任与义务。佗城人或许正是因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吧,再加上他们因袭了祖上底根旺、底色强、底气足、底蕴厚这些从远古奔来的源源不息的流韵的滋润,心灵洁净,身体康健,那一颗又一颗长寿星的光芒,自然要偏爱他们,照耀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