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汉青
197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页。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结束了给亿万人民带来痛苦记忆的10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中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进军号角,全党、全国人民开足马力向着未来、向着幸福奔跑。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是,当我们打开中国历史的卷册,发现几千年来不是外患,就是内乱,不是战争,就是折腾,真正踏踏实实、专心致志抓经济、搞建设的年头,持续达到40年、甚至30年的阶段少而又少。
然而,这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确是在一门心思地搞建设,谋创新,求发展。
40年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是让数字说话:1978年,中国的GDP总值2683亿美元,名列全球190多个经济体的第15位,排在沙特阿拉伯之后;人均GDP381元人民币,名列全球倒数第二。
2017年,由于持续40年中国经济保持双位数增长,GDP总值预计达到了131735亿美元,早已于2009年就跃居全球第二位;人均GDP也达到9482美元,名列全球近200个经济体的第70位。
1978年,前苏联的GDP总值9400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的4倍;2017年,中国的GDP总值则是俄罗斯13092亿美元的10倍多。
沉甸甸的数字,金灿灿的数字,如同里程碑,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震惊世界阔步前进的步伐!
回首这4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有两个村子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一个是安徽小岗村,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似乎不约而同,它们都是起步于1978年。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实施了“大包干”,从而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一举解决了整整20年中国国民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从那以后40年过去了,中国人口增长了三分之一多,却告别了饥饿年代。当年作家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反映中国老百姓对粮食又恨又盼的情景,似乎成了遥远的记忆。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中关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发展的策源地。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5万亿;独角兽企业65家,占据了全国一半、全球的近四分之一。2017年11月2日,美国《福布斯》网站报道称,美国商业资源企业“专家市场”公司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最大科技城市排名,北京位列第一,柏林和旧金山分列第二、三名。“专家市场”公司并将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列为全球第一。
追溯中关村的源头,其实也应该从1978年算起。
1978年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轰动全国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著名作家徐迟生动描绘了地处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一位“臭老九”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呼唤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2月17日《人民时报》予以转载,迅速在中关村乃至全国知识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推荐了10人参加,陈景润和另一位研究核聚变成就突出的陈春先,作为刚刚被破格提拔的正研究员参加了大会。
就在这次标志着“中国科学春天到来”的大会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举打破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
会议一结束,陈春先就踏上了中国科学家首次走出国门到美国科学考察之旅。他看到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尤其是美国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技术扩散区许多产学研结合创造科技奇迹的生動例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在各种座谈会上大声疾呼:“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后来,他又身体力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播下了中关村第一粒火种。
40年来,中关村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科技创新开拓者。1984年从中科院计算所“下海”创业缔造联想的柳传志,就是其中皎皎者。本期《中关村》杂志“封面故事”《柳传志:中国商界的不老“劲松”》和《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新高潮》一组文章,记述了这位中国企业领袖创业创新的传奇经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40年来,以陈春先、柳传志、俞敏洪、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为代表的中关村创新人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灿烂未来!
“文化”版军旅作家马誉炜将军的《小平故里行》,让我们深深怀念起了那位离开我们已经2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发展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发展得如此壮美、如此神奇,小平同志有知,应该笑慰了。
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