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的百年传奇

2018-01-26 20:16岳然
中国新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华为

岳然

徕卡相机作为相机中的贵族,以合理的结构、精良的做工、可靠的质量及卓越的光学设计而闻名于世。这100年间,能拥有一部徕卡是摄影发烧友的终极梦想,今天,依然如此。

前不久,德国商业杂志《Absatzwirtschaft》基于市场研究机构对于品牌合作所带来的效益的量化分析,发布了一份有关品牌合作案例的评价报告,其中,华为与徕卡的跨界合作被评为“最佳品牌合作”。

该研究显示,无论是合作所带来的效益指标的变化,还是对销售的促进,华为与徕卡的合作都称得上是最好的合作。

根据华为终端产品线总裁何刚的说法,华为与徕卡的合作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这个时间足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惊喜和期待。从P9到Mate9,再到现在的P10系列手机,手机拍照的概念正在被升级为手机摄影的新高度。

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王国的宝座。徕卡相机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竞相仿制生产的名牌相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徕卡迷们来说,徕卡相机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着美妙瞬间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及飞速更新换代,促使越来越多的主流摄影用户在向智能手机转移,这使得很多专业相机企业的用户在大量流失,逐渐进入了一种曲高和寡的局面,业绩下滑、营收不佳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徕卡,作为德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相机/光学制造商之一,也深陷这样的困境。将目光投向手机摄影市场成为相机企业突围的重要举措,也正是摄影领域的这种新变化在根本上促成了华为与徕卡这一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作。

一个爱好改变的新视界

Leica(译:徕卡/莱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3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

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这里有绿色的山丘,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有古朴的木质建筑,有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而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就是诞生在这里。

在19世纪末,这里曾经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而这时的相机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机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使得摄影师的工作异常辛苦不说,对普通人来说还是极其昂贵又繁琐的奢侈品。

1911年,一位有才华的机械师——奥斯卡·巴纳克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他是一位狂热的摄影“发烧友”,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

由于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mm电影胶片,便突发奇想特意为自己设计了一台便于携带的改良机:使用35mm电影胶片、可拍摄24×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岂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

这台相机的轻便、灵巧使得奥斯卡·巴纳克产生了使用有齿孔的35mm胶片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的念头。于是,奥斯卡·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就诞生了。当时,这部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被人们称为“原型涂卡”(Ur-Leica)。

然而,奥斯卡·巴纳克制造原型机的初衷并非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他也不是第一个想要制造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庆幸的是,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自己天才的公司里工作,尤其是他的老板——当时徕卡公司的掌门人厄恩斯特·徕茨非常赏识他的这种爱好。

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相机未能投产。当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10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徕卡相机。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酝酿才得以面世的原型徕卡相机虽然终于诞生了,但并未得到预期的追捧,很多摄影师对这种新型相机表示怀疑和不接受。不过,徕卡小巧的身材——可以装在口袋里,它可以不受三脚架的约束,能让摄影师以动态的方式拍照,这对于使用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徕卡在诞生之初是小心谨慎的,秉承着德国制造的精髓。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年-1925年间,也仅仅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

不过,徕卡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最初按照读音组成的“LECA”(勒卡)因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

不过最终确定的“徕卡”也一直没有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

100多年来,徕卡相机坚定不移地秉承着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当时,徕卡是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它经历了战火、恶劣的环境,逐渐成为和平年代的收藏珍品,它不仅很好地诠释着相机的发展史,更记录下来了无数张珍贵的历史瞬间。

百年企业的百年制造

即使是100年后的今天,摄影师提到徕卡都会换种表情。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但伴随着奢侈价格的是决不妥协的精湛制作。徕卡可以说是一部能陪伴我们一生的相机,它不仅耐用而且保值,甚至还具有收藏價值,例如,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品相保存完好的徕卡可高达百万元级别的价格。endprint

著名记者唐师曾曾在洪水、大火、地震、骚乱、瘟疫、战争中为新华社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他曾撰文如此评价徕卡:“徕卡是世界上唯一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肉搏考验的相机,特别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残酷的战场肉搏,使徕卡由于‘浴血而获得灵性。”

二战期间,巴顿坐飞机在德国受到攻击时,担任掩护的飞行员看到巴顿掏出一件亮闪闪的东西比比划划,起初以为他用手枪自卫,事后才知道是在用徕卡给自己拍遗像。这位最终被吉普车撞死的血胆将军坚信:“飞机一旦坠毁,只有徕卡是摔不碎的。”

徕卡在百年的历史中,不仅是一家生产相机的公司,更是一个力求创造永恒价值与经典的品牌。许多人只看到徕卡不菲的价格,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每一道精致工艺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每一个徕卡镜头,从打磨到最后的装配工序,全部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技师手工完成,玻璃品质要经过60项检查,人工成本相当大,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徕卡镜头昂贵的售价。

源自德国的严谨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每台徕卡相机都拥有一个单独的编号,这个编号从第一台开始至今都是连续的,极具收藏价值,被誉为是“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

早在1954年,徕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M3的诞生,就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后,相继推出的M2、M4、M4-2、M4-P、M6以及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

而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单镜头反光相机在自动化程度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徕卡R系列相机的单兵独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步履艰难,导致R系列相机生产数量不大,成本投入较高。但有意思的是,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使得徕卡R系列的身价高于自身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含量完败日本同类相机,这也正好体现出徕卡品牌的高贵所在。

无论是经典旁轴系列,还是单镜头反光系列,徕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文化。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秉承着德国制造传统,徕卡相机无疑是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更多的是对精湛制作的执着,是深厚底蕴的文化传承。

徕卡相机作为相机中的贵族,以合理的结构、精良的做工、可靠的质量及卓越的光学设计而闻名于世。这100年间,能拥有一部徕卡是摄影发烧友的终极梦想,今天,依然如此。

老霸主在疼痛中的坚持

与很多行业曾经的霸主一样,徕卡在100年来的辉煌与发展中,并未意识到时代潮流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2000年,第一款拍照手机夏普J-SH04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手机和相机的结合颠覆性地带动了新一轮的相机变革,数码相机的普及化也给拍照器械企业带来了冲击。

早在2000年前后,胶卷巨头柯达全球销售额达到创历史的最高峰,然而自2001年起,全球胶片业务便步入毁灭性下跌通道,市场份额每年都以25%左右的速度减少,直到最后基本消失为零。与此对应的正是影像数码化趋势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但随后,拍照手机开始大行其道,直至2007年iPhone的面世,带来了触控屏幕手机,其相机镜头质素飞快地成长,以至于最后“传统”数码相机市场同样被智能手机不断蚕食。

反观整个相机的历史,可简单概括为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智能手机又将取代数码相机……

2016年,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制作了一张图表,该图表显示了自2003年至今的数码相机市场兴衰史。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整体出货量由2010年高峰期,即是Instagram面世的一年,直线下降到2015年,只剩不足30%!

这样的现象并不难理解。随着手机拍照功能的日益成熟,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低端摄影用户来说,手机的拍摄功能完全可以替代普通数码相机,反而,手机更为便于携带及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作品。由此,数码相机迅速失去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有意思的是,虽然可换镜头相机也有下跌,但跌幅不及固定镜头相机,甚至还相对稳定。很多人都认为,智能手机始终无法取代高端的数码相机,至少是物理上就已经有许多的限制,但随着整体需求的下跌,各厂商仍充满忧虑。

在这样的困境中,徕卡仍固守传统工艺和极其昂贵的价格,这使它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2004年,徕卡亏损超过1000万欧元。在2005年破产之际,公司被奥地利商人考夫曼收购。

不过,被发烧友誉为“神一般的存在”的徕卡,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仍坚持着将销售额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为其在激光显微镜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保驾护航。徕卡作为高端光学仪器供应商的国际地位因此才得以确保,徕卡的品牌价值并未出现剧烈下滑。

事实上,徕卡也在困境中放下了老霸主的身段,寻求着新的可能。一方面,徕卡和日本松下合作生产数码相机,与中国华为合作生产手机镜头,在T系列、S系列和SL系列的产品上应用并优化了自动对焦技术,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另一方面,仍继续在M系列相机上使用手动对焦技术,坚持机械相机的制造。

在数码时代,依然坚守机械相机,对于徕卡的这种坚持,有人表示质疑和不解。但徕卡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传统机械相机巅峰之作的M3相机使用人群里,年轻人依然占很大比例。这就表明,在性能方便为王、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时代,精密机械相机仍是很多人的梦想。徕卡粉丝们欣赏的是制造哲学,追求的是使用机械相机所具有的事必躬亲的参与感,这是高度自动化相机不能给予的。徕卡相机的优势是,对相机机械制造有绝对自信,但对电子元件就不敢保证。因此徕卡公司决定,以M3系列为代表的经典路线必须坚持,电子元件越少越好。

即便是数字化的徕卡相机,依然坚持传统设计,比如在镜头卡口上一致、可使用几十年前的镜头,甚至连存放电池的位置与方式都像极了胶片时代的M系列。这样的坚持,能让徕卡的簇拥感受到徕卡所传承的经典。

中西科技巨人的联姻

在摄影爱好者心目中,徕卡是一个神一样的传奇,是一个经典的德国制造的百年老店;而华为是一个中国年轻的高科技企业,代表着新一代的创新力量。正是这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企业,却戏剧化地最终走到了一起。

徕卡相机全球首席执行官Oliver Kaltner在合作时表示,“徕卡意识到摄影这一领域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现在市面上既有高端的相机拍摄,也有手机拍摄。所以对于徕卡来说,我们觉得我们要做的就是以适当的速度进行双方的合作,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徕卡和华为的合作非常契合。”

2016年4月6日,华为终端在伦敦召开P9上市发布会,向来自全球的数百家媒体超过1500名记者发布了P9/P9 Plus,和徕卡联合研发的双镜头拍照系统,成为发布会最大的亮点和关注点。

时代促成了这两个中西科技巨人的联姻,P9这款“华为+徕卡”的结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手机,而是开创了两个不同行业企业的合作范例,由此带来了一个手机双摄的时代、一个从手机拍照到手机摄影的新时代。从P9到Mate9,再到现在的P10系列手机,手机摄影的概念正在不断被提及。

有意思的是,据外媒Leica Rumors报道,徕卡监事会主席Andreas Kaufmann在接受CNBC采访时曾透露,“徕卡现在并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推出智能手机产品,但如果以个人角度看,我是非常希望能够拥有一台真正的徕卡牌智能手机。”

他表示,当前两个摄像头的智能手机足够智能吗?现在的手机真的不适合摄影,它被用作摄像头、摄像机都是非常业余的,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而这或许是徕卡试图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考量。

不过,这只是徕卡高管的美好梦想,暂时未发现徕卡有任何开发智能手机的迹象。但可以确定的是,徕卡与华为合作之后,成立了研发中心,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新的光学系统、计算成像領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面。虽然短期内我们不会看到徕卡智能手机这样的产品,但其他可能出现的惊喜还是很值得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华为
智能手机是座矿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智能手机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