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平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所谓工匠精神,实质是追求极致的一种精神,核心在于将工作凌驾于职业之上,将其作为一种事业,端正对工作的态度,提高对职业的敬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发挥学生主体,发挥企业、学校等共同的作用。基于此,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第一,高职学生为了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占据主动,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期间,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提前养成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产品的精益求精。
第二,现阶段,高职生源紧张,学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中,不仅需要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更需要帮助学生塑造职业精神。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才代表学校具有较高的育人水平,也才能增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三,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制造业振兴的关键。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其工业产品做工精细、质量过硬,这无一不是体现工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出发点,从源头开始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灌输职业精神教育,对国家民族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必须树立良好班风。在班级中,应该以严谨治学为手段,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让学生身处这样的班风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也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班会、班级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意义。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每播放一集,需要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国工匠为榜样的精神,并向榜样学习。
第三,在日常班级活动中,包括集体劳动、值日,都需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让平时的活动作为检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于在日常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其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第一,开设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选修课程,或者成立相关社团,对社团或课程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技能时,能一心一意,力求精益求精,并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学校还应该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比赛活动,包括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手工精品制作比赛等,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公示栏等,加强宣传,在整个学校中营造一种氛围,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工匠精神学生评比活动,评比出优秀的学生,在全校树立榜样与典型,具体体现在专业课、学习成绩、技能训练等各个方面。
第一,学生必须形成健康积极的就业观。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担忧,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大的担忧,在内心中也容易出现自卑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认为在学校学习到了一技之长,到社会中肯定会大展宏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就业观的培养,让学生认清形势,端正自我。
第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特点在于实践,学校会安排或要求学生进入社会工厂实习。面对这一实习机会,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同时了解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第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著名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经营理念,了解这些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亲身体验。
第二,邀请从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让其返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其毕业后一路心路历程,以鲜活的案例感染学生,消除直接教育带来的代沟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职学生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晶.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社团活动为媒介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8):25-26.
[2]刘伟,杨秀民.打造实用技能,塑造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研究与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8(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