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纯
(湖北商贸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关注民生问题,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这个弱势群体的归属感问题。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不断递增的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民办高校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应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
民办高校,即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民办高校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且教师没有事业编制,也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教师的人事关系主要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因而没法像公立高校教师那样享受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尤其是退休后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公立高校教师。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认为待在民办高校,不仅工作压力大,工作得不到认同,还缺乏职业认同感。另外,民办高校的定位不够明确。很多专业建设也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但市场需求也是不断在变化的,民办高校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础的,可在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性质及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工资往往非常低,且民办高校采取的聘用制度是合同制,这种聘用协议的变数比较大,很多协议中的条款学校并没有如实兑现。而民办高校教师大部分为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负担着一家人的经济生活,较低的工资和协议聘用制度让民办高校教师并没有安全感。另外,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在访学、教学技能进修方面的比率非常小,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偏陈旧化,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且科研方面得到的资助也比较少,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缺少一定的激励机制,这也是民办高校教师人员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
很多民办高校都有严厉的考核制度,且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或者采取末位淘汰制,但是其考核依据却不是十分严谨。比如很多民办高校就是采取让学生打分的方式来评教,但参与评教的学生到底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一些平时上课几乎不出勤的学生就不清楚了。其次,有些民办高校的考核也不太公开透明,并没有公开公布各方打分分数,导致有些教师被倒扣工资甚至末位淘汰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方面做的不够好,即使想进一步做好都不清楚努力的方向。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够合理。首先在年龄上面,绝大部分还是青年教师,且教师年龄分层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即年轻教师扎堆,返聘的退休的高职称的老教师居多,中间年龄层的教师并不多。其次,在职称比率方面,绝大部分教师还是初级助教或中级讲师职称,校内自有教师中副教授和教授这样的高级职称非常稀少,多数的副教授和教授都是返聘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种情况导致一方面,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非常少,而且另外一方面,年轻教师在评职称上也是扎堆,相互成了竞争对手。不仅如此,民办高校教师学历方面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非常少。另外,民办高校建校之初,聘用了大量的外聘教师,目前这一现状也正在改善,但专兼职教师比率还是不太合理。
参考文献:
[1]唐立波.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激励现状及优化策略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2]熊丽克,陈国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因应对策[J].江西:江西教育科,2007(l2).
[3]赵桂桂,孟庆春.关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