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伦理的关系

2018-01-26 07:51:17高雅琪
山西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郭尔克尔凯神性

高雅琪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3)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这种精神寄托里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一切秩序的期望,由此形成其教义对道德体系的建构,即对道德标准的寻求,这就是伦理。宗教与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有一些例外:中国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个世俗的系统;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德独立于宗教,然而大多数人都将道德与宗教、上帝的命令统一为一体①。在宗教生活中,伦理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就会显现。

一、宗教探讨的是伦理问题的宗教结果

伦理探讨的是道德问题,而在宗教中,教义、教法会对道德问题冠以宗教权威的解释。在善恶问题方面,宗教会对人行善或行恶的后果给以宗教的解释。在基督教中,在《圣经》的《创世纪》中讲述了上帝看世间的罪恶很大、道德沦丧,于是发洪水将地上的一切尽数毁灭,重新创造;在伊斯兰教中,穆斯林行善事与作恶事,都是会被真主所记住的,在末日审判之时,将对其进行审判,并判断其上天园还是下火狱;在佛教中,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多行善事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对善行与恶行的后果在宗教的角度进行阐释,伦理问题在宗教的维度里,通过对后果的神圣化,将道德问题提高到对神灵的崇敬与自我的救赎问题上,在宗教人士看来,道德行为即是达到接近上帝、在死后获得永生的方式,就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道德行为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接近上帝的手段;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德的终极报酬。人的超越自我不是将自己奉献给他人、群体、世俗社会,而是将自己奉献给神、上帝;人只有在这种全身心的奉献中,才能寻求到超越后的永恒的幸福。”②在宗教上,道德行为的背后是以上帝为终极目的,以获得永生为宗教结果。

宗教更是对伦理问题的一种超越,它以信仰为核心,并把伦理内化为自己宗教教义所要求的内容。伦理的约束力很小,而大多数宗教都是向善的,并以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作为目标,尽管最终的宗教结果是趋向于万能的上帝,但其本质都是对道德观的整肃,对伦理行为的界定,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以求得社会的和谐稳定。

伦理,归根结底,是探讨人与人关系的。而宗教的目的也是使人世间人与人和谐共处,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社会性的人本质上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规范和准则的最初以及最普遍的形态即是道德。道德一般无法强制执行,思想境界的高低一般对道德实现程度影响较大,而普通人(大多数人)在宗教体系下能更好的达到道德目标。由于信徒往往相信做出的行为产生的宗教后果,因而他们在做事之前会考虑到该行为产生的影响,如此便是将伦理转化为行为的宗教结果。

二、伦理是对宗教的世俗化,宗教是对伦理的神圣化

伦理关系是对人类社会中的关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才能形成一种公认的秩序生活。伦理是最贴近生活、世俗的东西,它以人类社会为基础,从最本质的生存问题出发,对社会各方面世俗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冠以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标准,从而确定何为道德。在此意义上讲,伦理问题是繁琐复杂,符合人际关系和人的思维方式中错综烦冗的部分,是纯粹的世俗化。不仅如此,它在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也展现着世俗的本质。它以道德标准规范人与人的交往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它讨论的范畴,而这些都是以人性为基点,把人类自己摆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标准和框架都是围绕“人”建立的,这是人类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意志和生存状态。

宗教在教义教法上则是对伦理的神圣化,宗教以信仰为出发点和核心,并紧紧围绕信仰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它以神的名义来约束、规范信徒的行为。在宗教上来看,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以永生,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全部展现。人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变成一切行为的目的都趋向于上帝。“宗教把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通过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然后再通过神圣的权威把其内在化为成员对其认可的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极高的自律性与道德素养,更多时候需要依靠这种神圣化的理论信仰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更好的约束效果,使道德行为更具有自觉性和持久性。

宗教在产生的过程中就伴随着对伦理的神圣化,它以世俗的事物为依托,又不断将伦理从人世间抽离,加入神圣、神秘的部分,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这是对伦理的抽象,将其变成被一个无上的力量引导而必须去执行的精神。在这种观念下,宗教与伦理是相互依存的,拥有了宗教的神圣性的伦理更具有可执行性,而在世俗性的伦理指导下的宗教更具有温情,易于被人理解。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伦理学中就设定了唯一的、无条件的善,但人类不仅受理性的指导,还受情感的干扰,这样就不能保证他们自律的坚持善良意志,从而达到伦理的最高理想。为了确保人类价值理想的实现,康德提出宗教是人的善良意志、伦理的最终力量。

宗教在产生过程中就离不开世俗化的伦理作为依托,而伦理的目标要想最终实现,也离不开神圣化的宗教的指导。

三、宗教与伦理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

宗教最为注重的是神性的彰显,在宗教观念里,人性是基于神性的,在神的创造与启示下,人性得以彰显,但却没有从神性中挣脱出来,而是依存于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宗教伦理则是对神性的一种解构,将人性的本真面剖析出来,通过世俗的生活将善与恶最初的状态展现出来。因而宗教只不过是为人性思维披上了神性的外衣,其对于神性的建构的背后仍有人性的伦理作为支撑。恩格斯曾说:“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④宗教如果脱离了对人性的理解即失去了指导人们生活的意义,它将不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是凭空的不具有任何价值的理念。

当代宗教学家贝格尔说:“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宗教是人的精神的异化,是对于人性的神圣化解读。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因而伦理的问题有时判断起来太过复杂,许多问题的评判不得不交给神来处理,这样既简化了人对于无法判断的事物的理解,更使得多样的价值观有了一个合理的统一解释。这样一个凌驾于人性之上的神性,在创生之初就随着伦理观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和扩充,满足人们当下的、现世的需求。比如基督教中的“十诫”、伊斯兰教中真主降示的《古兰经》,这些神灵创造的律令是神圣的、毋庸置疑的、永恒的真理,是符合神性的信仰体系,但这其中包涵的观念,现世的角度,是基于人性的光辉。因而,在宗教与伦理是相辅相成的,是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四、对伦理的弃绝以达到宗教的信仰:以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为例

克尔凯郭尔对人生存在的三阶段由低到高为美学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三阶段而最终达到向上帝跳跃,而在每一阶段要想达到下一级都需要通过内部矛盾以达到最后的飞跃。

在伦理阶段,人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禁欲主义和道德责任心处于支配地位,趋善避恶,注重心灵的陶冶和追求,强调善良、正直、节制、仁爱等美德。这是一个社会道德层面的世界,以“善”为人生的追求目标。然而要想完成从伦理到宗教的过渡,就要理解:“超时空的道德意识总是同人的精神衰退发生冲突;道德意识既无力理解人的罪恶本性,又不能揭露产生道德崩溃的深刻根源。”⑤这也是伦理的内部矛盾所在。

宗教阶段,作为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的理论体系中最高的价值追求,这是对之前的美学与伦理抛弃,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束缚,也摆脱了道德原则的束缚,他通过宗教对伦理的目的进行悬搁,悬搁的是无限的放弃,获得的是纯粹的信仰。这种信仰只有信教徒才能体会甚至做到,这是一种难以描述又使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就像亚伯拉罕用以撒向上帝献祭,并不以世俗的伦理观念去思考或追问。这种信仰是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最高的信仰,他认为对于伦理有限性的无限弃绝,才能达到具有无限性的上帝。

宗教与伦理在发展中不断交融,他们探讨问题的方向有差异,宗教探讨神圣的神灵方面的内容,伦理探讨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人,以人为起点构建庞大的体系。它们还都对善恶、平等、道德自律、反对利己、享乐主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完善,宗教与伦理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系。

注释:

①路易斯·P·波伊曼,著.《宗教哲学是什么》.

②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

⑤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04.

[2]冯仕政,李建华.宗教伦理与日常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伦理思想引论[J].伦理学研究,2003.01.

[3]傅永军.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从伦理神学到道德宗教[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凯斯·E·严德尔.当代宗教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5]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6]林季杉.宗教与文艺:伦理的视阈[M].人民出版社,2017.08.

[7]刘泽亮,梅德高.宗教与伦理之间: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J].湖北大学学报,2000.03.

[8]罗晶.浅谈宗教如何从宗教伦理视角回应现代化的挑战[J].文史博览,2008.02.

[9]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是什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1.

[10]沈江平.宗教批判———神性与人性的僭越与同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02.

[11]孙长虹.宗教伦理何以可能[J].云南社会科学,2008.05.

[12]孙鸿文.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与人生的三种境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

[13]田薇.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2006.05.

[14]王颖.浅析宗教伦理的社会功能[J].职教论坛,2009.06.

[15]王永智.论宗教伦理的世俗性与超越性[J].世界宗教文,2011.01.

[16]温权.个体生存的三重向度及其宗教体验的最终指向——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刍议[J].华侨大学学报,2015.06.

[17]析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01.

[18]姚卫群.从四大宗教看宗教伦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J].深圳大学学报,2011.05.

[1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7.

猜你喜欢
郭尔克尔凯神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山花(2022年5期)2022-05-12 21:24:35
最有思想的句子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后现代语境下的克尔凯郭尔
读书(2021年1期)2021-01-11 01:20:34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8
春·遇见
醒狮国学(2018年4期)2018-08-04 08:54:20
从两难的生存选择到荒谬的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的思想理路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7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