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再思考

2018-01-26 23:59卢晓莉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卢晓莉

就业指导课是在高等学校较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新形势下这门课需要用新的思路和理念来建设。加强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课的价值意义,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正视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充实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从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设计的角度厘清就业指导课课程的建设思路,深层次地、理性地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规律和实践模式。

1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紧密联系,具有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1.1 能够帮助大学生自我发展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准备迎接将来复杂的社会挑战。”[1]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在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状态,社会经验不足,但他们朝气蓬勃,对于未来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迫切需要就业上的引导和帮助。基于此,制定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促进大学生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个人的发展只有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会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的意识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二是可以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技能提供指导与服务。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职业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特点,了解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能够提高其就业技巧。就业指导课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大量的实践教学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各种通用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三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正确自我评价和定位,准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结合职业发展理论帮助学生在行为方式、实践技能等方面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缩短初就业的过渡期,为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基础。

1.2 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力量,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力量。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使每个毕业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使每个岗位都能寻找到最适合的人才”[2],从而实现人尽其才、人爱其岗。它通过量表测试提前探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了解职业种类及特点,帮助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形成职业取向,帮助毕业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合理配置。就业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2  就业指导课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都涉及就业政策解读、就业观念转变、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巧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获取相关的就业技巧,在促进学生就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业指导课被很多高校列入教学计划,一些学校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从专业的角度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以提升教学水平,选修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尽管如此,这门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理论研究不足等原因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课程指导理念不清晰,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课程理念是课程后续管控的依据和出发点,我国各高校从学校生存角度出发,开设就业指导课。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较少。课程理念的不清晰导致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并未列入教学计划,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没有规范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指导课时间安排随意性强。有些学校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比如晚上、周末等。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的课程不重视,课程效果不明显。二是课程设置未做到全程化。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季节性套餐”,临时开设,只针对毕业生在毕业时间段开设,完全不考虑低年级学生,致使课程无法实现连续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使课程收效甚微。

2.2 课程内容与形式设置缺乏科学性

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决定课程效果的重要变量。现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缺乏统一使用的权威教材,也无统一授课教案,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一些就业指导课内容陈旧,信息量小,技能操作性不够,在授课内容上多偏重就业技巧的讲授,较少涉及教育性的指导,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少之又少,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学生通过课堂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不够,导致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以讲座、会议、大课堂、选修等形式开展,课程形式传统而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达不到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这些授课形式存在时间短、临时性、不固定、缺乏个性化指导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够重视。从授课形式来看,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常用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缺乏实践教学。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传统的经典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讲授的授课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厌倦、思想不集中、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2.3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专门机构是开展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是这机构中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品质及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相关机构,也无专门的专业化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在绝大多数高校,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上是思政教师、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干部等,这些教师和领导干部有一定的就业实践经验,长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但仅仅限于事务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对就业指导课缺乏专门的研究,理论性不足,专业化不够,很难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质量和效果。缺乏专业化、稳定的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中最大的瓶颈。

3 以创新思维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建设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新形势下本门课程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发展障碍,应转变思维方式,立足现实,以创新的视野来审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3.1 明确学科归属,为教学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学科归属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3],一门课程是否具有理论支撑是该课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4]。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标定位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高校大学生科学地发掘自我、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应当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宗旨,就是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将来工作单位的人力资源体系[5],开启职业生涯,顺利实现就业,获得人生发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大部分所运用到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法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比如职业倾向测试、职业锚等等。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科归属应该在管理学课程范畴内,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下开展理论研究,探索建立该课的课程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推进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3.2 规范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管理体系,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完整的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规范的体现。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具备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来规范、评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各高校应均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指标,将课程纳入教学考核体系。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努力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建立科学的教师、学生考评机制,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并依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高低年级课程内容有所区分,教学计划设计覆盖学生在校全过程,构建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理念的课程教学体系。

3.3 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课程吸引力

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是影响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也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材与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就业指导课由于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时效性等特点没有全国通用的教材。鉴于此,对教师的讲义、课程内容等教学设计要求就非常高。教师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比如管理学、心理学、公共礼仪、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又要及时关注国家就业政策调整,大量搜集整理就业信息、学习就业相关文件、集体备课、精心制作课程课件,系统规范、统筹有序地确定和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编写适用的、规范详尽的教案和完整科学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建立信息库、案例库,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奠定扎实的基础”[6]。

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单纯的理论说教不适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需求,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和课堂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相长,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引入个体咨询法、案例分析法、场景模拟、优秀校友报告会、团体就业辅导、量表测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4 建设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实践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教学改革、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高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创造条件。21世纪始,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职业指导师培训,并鼓励专业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专业资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持证上岗,鼓励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的部分骨干教师成为就业指导专家。学校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化、专门化的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专门化、教师队伍专家化。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沟通,请企业家、行业专家、就业指导师进课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企业家、行业专家等长期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对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及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就业能力了如指掌,他们走进课堂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满足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总结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增强问题意识,厘清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指出症结所在,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继续开展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技能,为实现学生高效、优质就业、促进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小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就业指导探究[J].高教探索,2017(S1):175-176.

[2] 支卓华.借力“互联网+”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100-103.

[3] 华坚,赵癸萍,强伟纲.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路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2):92-96.

[4] 李斌.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03):45-49.

[5] 屈振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兼论教育部《教学要求》的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02):86-88.

[6] 韦相晓.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8):92-9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