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018-01-26 22:43江苏宜兴市张渚小学朱顺珍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滑梯三角形经验

江苏宜兴市张渚小学 朱顺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架设自主学习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关注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提炼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把数学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采用了学生喜欢玩滑滑梯这一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一上课,课件出示一个比较平缓的滑梯,问学生:“你们玩过滑梯吗?”学生一致回答:“玩过。”

这时,再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问学生:“这两个滑梯,你想玩哪个?”

大部分学生说想玩第二个滑梯,这时教师又出示第三个倾斜角度更大的滑梯。问学生:“现在呢?”这时,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三个,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二个,出现了分歧。

教师问:“说说你的想法?”

生1:第三个太陡了,玩的时候有危险。

师:比一比,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2:它们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高有的矮……

师: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说一说?

生3:有的滑梯倾斜的角度大,有的倾斜角度小。

师:“角度”这个词用得好。

《角的度量》配上这样的生活原型,不就是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吗?

2.模拟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间接经验,让数学学习“拐个弯”找到生活原型。

如学习《折扣》这课,笔者创设了“促销大酬宾”的模拟情境:

王老师是体育老师,他想买60个足球,发现3个超市足球的单价都是80元,但是促销活动不同,世纪华联“所有商品一律九折”;大润发超市“足球买10送1”;大统华超市“购物满100元减10元”。王老师去哪家超市购买比较实惠?问题一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争论中达成一致:算出三家超市购买足球的现价,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购买。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模拟了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既练习了百分数应用的数量关系,又让学生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凸显数学学习的数学味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更喜欢那些有着很强的数学味、思考性强的学习活动。

1.巧妙利用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设置巧妙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辩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抛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很多学生想到用量角器去量一量,算一算。笔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探寻结果。很快有的小组量、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有的小组不是正好180°,这样的结果引发了新问题:是量角器产生的误差还是测量不准确呢?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呢?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了折一折拼一拼的办法,把三个角折下来拼在一起,能拼成一个平角;也有的学生想到,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也拼成了一个平角,冲突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多样化的验证方法也使学生的活动经验更丰富,记忆更深刻。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质疑”的情境,使学生主动质疑、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如学完一个内容后引导学生谈谈有什么疑惑,解决问题后再想想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对待问题有没有不同想法或不同探究的方法等,让学生在“有疑—释疑”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预设和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的教学方案再周密,也会遇到“非预期性”的问题。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巧用“意外”生成“惊喜”。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预设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剪拼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提出:能不能把圆形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笔者当时先是一愣,灵机一动,顺势把这个球踢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动手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居然也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而且还提出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成了探索者、发现者。

四、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凸显数学学习的延展性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切的探究活动源自于问题,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使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做有效的引导、提示,确保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的,有的放矢。

(3)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思想去碰撞,进而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让学生去发现教师的错误,这会让学生获得很强的成就感。

(5)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小组PK赛、你问我答、抢答等,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解决问题才是数学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也有形状不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兴趣浓厚,通过剪、拼、摆、移等多种操作活动,多次尝试,多次探索,最后运用集体的智慧,终于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其实整个操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亲自探索知识,亲身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滑梯三角形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暑假就像爬滑梯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