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

2018-01-26 22:43浙江龙泉市实验小学郑爱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父与子废墟想象

浙江龙泉市实验小学 郑爱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后,一位父亲不停地在挖掘废墟想要救自己的儿子,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而这位儿子也时刻坚信着自己的父亲一定会救自己的,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与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的感情。在这篇富有情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习惯以及拓宽学生想象三方面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以创新教学激发兴趣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教师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在课堂中真正贯彻这句话的教师却是少之又少,许多教师由于课时量的不够不停地加快上课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做题,所以很少会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文本产生抵触心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以趣味、创新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环节上,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激疑——发现

质疑法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因为小学生天性爱挑战,好奇心强,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质疑进行课堂导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程之初就进入到教师的质疑情境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父亲不停地在挖掘废墟的图片,并一直在重复着:“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画面到此停止,教师相机提问:“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你觉得发生了什么?”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一位男士不停地在挖掘废墟,但身边的人却没有一位去帮助他,而是不断地让这位父亲离开。有的学生觉得这位父亲一定是精神失常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位男士一定坚信有非常重要的人埋在废墟下……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教师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反复去阅读父亲说的三句话,读懂父亲在说这句话时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到父亲那不同寻常的爱!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去找寻问题的答案,看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之初就被生动的图片所吸引,再利用质疑问答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一步步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去探索自己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设疑——引思

与激疑不同,这种方法是教师特意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教师设置的质疑当中,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此时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站在儿子阿曼达的角度想象,这38个小时他在想什么?假如你就是那被困的阿曼达,你会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将自己当作是那被困的阿曼达。有的学生回答道:“最初我会一直坚信爸爸会来救我的,但时间逐渐过去,我肯定会流泪,很想爸爸。”还有的学生说:“我会一直给自己加油打气,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保持体力,等待爸爸到来!”学生精彩的回答也让学生从文章的表层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引起了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实现创新教育。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

在进行创新教育中,除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好的习惯能够伴随学生一生,让学生终身受益。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

一是能够理解文章会认的字与会写的字。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好的生字理解可以让学生快速地阅读文本,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文章的生字词,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掉字;二是注意文章的节奏线。这篇文章较长,学生在区分段落大意的时候要做到把心放在文章当中,不能够泛泛而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读出父亲与孩子那浓浓的感情;三是概括段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总结能力,也可以更快速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不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让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读课文,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时也能够按照课堂中的要求去进行,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三、通过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好的课堂一定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让学生的思维绽放出无限的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进行想象,拓宽他们的思维,并形成思维的创造性,这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但在许多语文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也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导致课堂中虽然有拓展想象环节,但这一环节却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创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设置两个想象情境:

一是当父亲不断地在挖掘废墟时,父亲的身旁有许多的人,但却没有一个人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这位父亲,父亲只是不断地在重复:“你是不是来帮助我?”那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作者形容父亲的眼睛是“直直的”双眼,在这样一双眼睛中,你读出了什么呢?你认为此刻父亲的心中在想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对父亲的眼神进行想象,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父亲那“直直的”眼神,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父亲,此刻我肯定会想,我一定不能够耽误时间,我的儿子在等我!”还有的学生说:“我会想,这些人八成是觉得我疯了,可笑,他们没有亲戚被埋在地底下,当然不明白我的心情,他们不愿意帮忙就算了,我自己挖,一定可以救出我的儿子!”还有的学生认为父亲此时“直直的”眼睛恰恰是因为父亲什么都没有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自己的儿子,是这种精神鼓励自己不断地挖掘。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对文中的父亲进行适当的补白,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爱。

二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演绎《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可以加入自己的思考,也可以加入文章中没有出现台词的角色。这样的设定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小组展示的形式也能够保障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废墟中其他人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有的小组加上了对话:“这个男人是不是疯了?”还有的小组加上了阿曼达小朋友的对话,在漫长的等待中,许多的小朋友都哭了出来,一位小朋友说:“我们一定是要死在这里了,都过了这么久,没有人来救我们......”阿曼达回答道:“不会的,我的爸爸一定会来的,我相信他,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他总是和我在一起,我能够感受到我的爸爸正在努力地救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哭,保存体力,等待救援!”通过学生的表演,学生对文章中每一位人物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在设置一些其他角色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融入文本情境,体现出文本情感。小组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就是思维的创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之初思维就得以运转,再利用质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为创新教育打好基础,最后利用情境拓宽学生的想象,不论是让学生说出父亲的心理活动还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无一不是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父与子废墟想象
“废墟”
快乐的想象
废墟里的救赎
父与子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有趣的父与子
废墟(外一章)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街头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