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然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唐·白居易《秋题牡丹丛》)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露从今夜白,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如此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所以,到了白露,暑气渐消,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可谓是秋高气爽,玉露生凉。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秋分是一把剪刀,将秋天分成两半。“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夏末的热烈和中秋的凄凉被太阳的视线平分成一种清淡。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另,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故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白露秋分时节,天空蔚蓝,秋阳灿烂,既有瑟瑟的风,也有辽阔的云。“庭前丹桂香,篱外菊花黄。昼夜平分后,月光如水凉。”风在这个时候是凉爽宜人的。
秋天是四季当中的第三个驿站,万物至此,免不了要停顿一下,或补充一下养分,或检视一下得失。秋分,恰如中年的人生滋味,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无论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都到了省悟的时候。修身养德,含蓄内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而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