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欢喜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
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和谐劳动关系则集中体现在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发展人。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经济转型以及经济创新的叠加效应,导致企业建立在原有产业基础和传统生产方式上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劳动关系运行协调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1]。如何应对经营发展需求、员工思想变化和劳动关系的调整,抓住儒家思想的精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依法所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谐劳动关系则是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主体,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在人。而儒家思想,长久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的地位,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从古至今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以及影响[2]。儒家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思想与和谐劳动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儒,人之所需,心之所需。其思想精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谐劳动关系体现的是劳资双方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关心的良性的劳资关系,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
和谐劳动关系是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环境的和谐。员工处于中心地位,要始终把重视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发展员工放在突出的核心位置,进行更多地人文关怀。那么,就需要企业运用儒家思想,协调好劳动关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能够凝聚人心、具有强大动力与合力的企业文化、员工文化。
儒家思想在关注员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精神文化利益、职业发展利益和体面劳动,注重精神层面的更高的追求。员工从物质到精神,从文化到技能,从就业到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满足,劳动关系才能更和谐。
企业要把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恪守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特别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的情况下,运用儒家思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自身的必然和必要。
和谐劳动关系体现在儒家思想的思想传承主要有:一是传承儒家思想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把人放在重要位置,尊重人的价值。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也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在企业,就是要把员工放在重要位置,尊重员工的价值,而不是把员工只放在创造价值的位置。二是传承儒家思想人文情怀。德为百善之先,为人先为德。企业的为善之举,是要把对员工的人文情怀放在企业“立德”的突出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带着感情对员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关怀。三是传承儒家思想人文理念。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企业理念,始终运用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并非是一种单纯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细化分解到具体操作层面的落实,也就是劳动关系的建立一定要始终贯穿着儒家思想的理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关系产生着深刻影响。一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出现,使劳动者在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技能、思维方式上都需要全方位的更新与推进。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更专业优秀的技术人才,也需要综合素质更高更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理论上的造诣,更需要实际上的操作与运用。二是劳动力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大生产为社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很多单调、枯燥、重复性的生产线和岗位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这就促使企业要推动员工技能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富余员工的使用管理。
每一次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都是围绕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的,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方便于人、服务于人、造福于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也同样需要从关心员工的衣食住行,到关怀员工的精神心理健康,再到体面劳动、职业成长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变。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的劳动效率就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谐的劳动关系能滋生无限的劳动能量和劳动价值,是企业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4]。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对员工学历要求不高,更注重实操能力等特点。以某制造型企业为例,其劳动用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劳务用工多。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约占其用工总量的30%。二是青工多。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员工占28.6%。青年员工正处于社会适应期、婚恋青春期和家庭成长期,他们思想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三是一线员工多。由于采矿业的特点,中专及以下学历占63.7%,绝大部分从事一线的操作岗位。四是复合型人才少。由于行业特点,对一线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对研发人员又要求专业相对单一,因而造成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的状况。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着员工“三多一少”的特点,要求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需要树立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的理念,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员工职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尊重并体现员工个人价值。
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本质内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按照马斯洛五级需求层次理论,把员工需求分级分类,分层施策,综合推进,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需求,增强员工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从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物质保证是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的基础。没有物质保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应当建立工资正常发放和工资增长机制。从员工入职的当天起,企业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体制,建立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确保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员工子女就地入园入学问题协调资源帮助,对员工的突发性困难给予帮扶。
只有员工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实现员工在企业的“体面劳动”。为此,企业要建立员工权益维护机制。一是建立完善企业民主管理机制。一切让员工说了算。集体合同、三重一大、规章制度等在充分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草案,并交由员工代表大会通过。二是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指导双方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资双方的利益。
心理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形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发生情绪波动、缺勤旷工、生病住院、家庭矛盾、家庭困难、员工本人和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情况都应当进行了解走访,及时送上企业的关怀;做到新员工入职必谈,员工岗位变动必谈,员工受到批评必谈,员工间发生矛盾必谈,员工遇到困难或挫折必谈,员工违章违纪或受到处分必谈。主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及时掌握员工心理状态,并帮助困难员工。
员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良好精神风貌的树立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先进文化的引领和个体生活的建设。一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三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要加强党的建设领导,要发挥党组织建设的优势,为员工输入“正能量”,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并运用宣传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等载体,教育引导员工立足岗位、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二是努力构建先进员工文化。先进员工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5]。用先进员工文化凝聚员工的共同理想,对广大员工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层次需求[6]。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企业只有助力推动员工的职业成长和价值实现,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为此,一是建立员工成长机制。发挥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岗位平台和教育平台,着力员工职业成长,关注员工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全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员工技能提升机制。在企业广泛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活动,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创新工作室,鼓励员工创新创造,对在一线创新、发明、创造的员工予以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推荐参加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三是建立员工学习机制。注重课堂面授,并倾力打造线上学习、移动学习等平台。满足员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定制不同培训课程,督促员工学习。
企业劳动关系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比其它任何一种经济关系都更多地渗透着社会、文化及政治关系的经济关系。因此,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给予员工经济利益的关怀,更需要给予精神文化的关怀,也就是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运用儒家思想方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环境高度融合,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