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方六
“嫘祖教民育蚕”,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刀耕火种、枝叶遮体的原始社会,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的公元前4世纪,欧洲人还不知道丝绸为何物。那么,欧洲人是如何获得养蚕缫丝技术的?
这得先从西域说起,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公主偷蚕种”的故事。当年,西域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国家,对“东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极感兴趣,却一直得不到。瞿萨旦那国王想出一招:通过和亲,迎娶东国公主,让公主带回禁止外传的蚕种。为了逃避关卡,蚕种被秘密地藏到了公主的帽子里。从此,西域开始生产丝绸了。
西域即今新疆境内,瞿萨旦那国即古丝绸之路上的于阗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今和田地区均为该国所辖。“公主偷蚕种”的传说,最早源于赴印度求法的唐僧玄奘口述。《大唐西域记》有原文:“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检,遂入瞿萨旦那国………‘公主偷蚕种”的故事还被西域人绘成了画。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曾在于阗国故城附近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描绘这个故事的木版彩画:画版中央绘有一位头戴高冕、正端坐着的盛装贵妇,两个侍女跪于两旁,左边侍女用右手指着贵妇之冕,意思是蚕种藏在帽子里面。
但“公主偷蚕种”发生在何时,“东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大唐西域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现代考古发现,西域掌握养蚕缫丝技术应早于传说。1980年,在新疆境内汉代尼雅遗址上,发现了一只蚕茧和大量枯桑。尼雅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国之一、汉晋时期“精绝国”的故址,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就是从这处遗址上出土的,尼雅蚕茧的发现无疑将新疆(西域)的养蚕史提前了。
根据对近年新疆考古出土物的研究,公元三四世纪时西域已学会养蚕和缫丝。到底是如何传到西域的,从先秦时和田玉已大量进入中原的逻辑推断,很可能是民间借当地出产的玉石,通过与中原丝绸互贸实现的。
罗马史书《博物志》:“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那么,欧洲人又是如何获得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呢?
以希腊人、罗马人为代表,欧洲人很早就知道中国了,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之国”。作为奢侈品,中国丝绸只有贵族能消费得起。可能因为中国丝绸太华美了,欧洲人对中国充满了想象。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称:“有种长在野生的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虽然“树上的毛”这种说法有误,但也由此可知,中国丝绸在公元前5世纪时或已出现在欧洲。
罗马人也认为蚕丝生于树上,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博物志》一书中,对“赛里斯”国是这样描写的:“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直到公元2世纪中叶,欧洲人才知道蚕丝是怎么来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希腊纪事》一书中纠正了前人的谬误:“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另有他法以制之也。”
由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安息(后称“波斯”)控制了当年欧洲的丝绸贸易,禁止与中国直接交往。为此,公元6世纪时,东罗马(拜占庭)曾联合突厥可汗发动“丝绢之战”攻伐波斯,时间长达20年之久。
但欧洲最终获得养蚕和缫丝技术,并没有通过战争实现。一直想得到中国蚕种和养蚕技术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想到了“偷窃”。有一位传教士对查士丁尼称到过中国,于是他被派往东方,真的搞到了蚕种和桑种,可没想到却弄出了笑话:传教士把蚕种撒到地里播种,将桑种揣在怀里孵化。正在东罗马的印度僧人听说后,求见东罗马皇帝,说自己到过一个叫“赛林达”的地方,知道怎么养蚕。据东罗马史学家普罗科波乌斯《哥特战记》记载,僧人返回赛林达后,真的把蚕种弄来了,欧洲人从此知道了养蚕缫丝。
此故事还有不同版本,一位东罗马史学家狄奥法尼斯称,是一位波斯商人把蚕种“偷带”到罗马的,商人将严控外传的蚕种藏在一根空管子中,顺利“偷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