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翔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的招生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40%,高等教育脱离了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整体局势已经基本形成。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也让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所面临的局势也日趋复杂。过去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管理的需求。为此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也开始逐步发生变革。
据统计,我国每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已经超过700万。学生人数的激增却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予以配套,大学的宿舍、教室等资源日益紧张。为此,我国开始了大规模修建新校区的运动,各个学校也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教室,国内诸多城市也拿出了自己配套的大学城计划。但是目前我国学生与硬件之间的冲突还将长期存在,每个学生占有的人均资源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高校的核心资源是教师,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在高校内却没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支持,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然存在教师缺口,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只能依靠外聘教师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需求。缺少硬件支持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由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和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明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最新的动态,移动互联技术更是深刻的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趋向。大学生的管理者所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占有优势,甚至可能会落后于学生掌握的信息。大学生思想的迅速变迁需要高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尤其是建立灵活的管理举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学生进行具体管理。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管理体制显然达不到这一水平。
高校的学生管理包含的内容众多,管理内容和管理幅度都很大,学生管理的主体除一般意义上的辅导员之外,教学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学工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也分担了一部分学生管理的职责。高校学生的管理需要管理者有着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技巧。虽然我国高校在招聘新的学生管理人员时,明确要求要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文凭,但是这些新招募的管理人员偏向年轻化,自己也刚从校园里走出不久,缺乏足够的经验去做好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
目前我国在学生管理模式中制度安排比较死板,规章制度多,执行的力度不够,尤其是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严格的科层制度,将学生管理不同的职责细化,然后下放到不同的部门。但是职责的过度细分,也阻碍了工作的灵活程度。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当中明确约定一定的灵活处理条款,在吸收科层制优点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把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则,但是具体形式采取灵活的方式,做到防范学生管理的风险于未然,但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要灵活。多部门的协调互动和管理要加强,打破学生管理中的隐形壁垒,建设统一高效的学生管理制度安排。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在学生管理中,在学校统一培养目标和相关制度的框架下,由学生的管理者,主要是高效辅导员和学院的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实现学生群体自律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平台、学院管理平台和学生团体等都是自我管理的良好实践平台,老师实行嵌入式管理,以引导为主,强制干预为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管理的模式。自我管理既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符合当下学生管理人数不足的大背景,有助于减少学校在学生管理的投入,培养学生的能力。
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强,对于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是我国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最主要
的使用群体。目前,大部分大学已经实现了学生学籍和成绩的互联网管理。互联网管理在学生管理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学生管理成本低、易于实现,尤其是可以实现学生实时信息的共享,高校应该把统一的学生管理平台作为未来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向。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为依托,如学习、住宿、饮食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管理的需求和目标确定平台的内容,统一开发信息共通的管理平台,实时检测和管理学生的动态,学生可以借由这一平台为学生管理提出问题和可行的解决办法,在网上开放日常工作管理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上传相关信息和办理,简化学生和管理者的工作。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平台和新的战线。
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一个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工作。面对社会发展和学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和模式,尤其是建立动态化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契合,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鑫,赵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35-37.
[2]戈丽薇.探究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的构建、管理与重要作用[J].前沿,2014(Z4):40-41.
[3]赵钢,蔺小林.“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前沿,2014(Z3):131-132.
[4]热沙来提·托合提.新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2):191-192.
[5]刘苏敏.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管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37-39.
[6]薛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32-33.
[7]荣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36-37.